AI發展浪潮正快速席捲全球,但著作權的法律高牆,也不斷與這道科技巨浪激烈碰撞。近期,美國法院針對對話式服務Claude AI背後公司Anthropic與Meta的兩起關鍵判決,似乎為AI訓練數據的合法性開了一扇窗,但這場版權博弈,真的迎來終局了嗎?對應台灣日前Lawsnote判決在網上引發的兩派輿論爭議,美國相關案件的判決關鍵細節值得在此時翻開一一檢視背後思維。以下一文完整解析。
根據《BBC》報導,2025年6月,美國舊金山聯邦法院對三名作家控告AI公司Anthropic的案件做出裁決,認定其利用受版權保護的著作來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行為,屬於「合理使用」(Fair Use)。
法官認為,Anthropic使用版權作品的目的是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具有分析能力的AI系統,而非單純複製或取代原作,此種「轉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是判決關鍵。
然而,法院也同時劃下一道紅線。根據《Tech Policy》報導,Anthropic建立了一個存有超過700萬本書籍的「中央圖書館」,這些作品有些是從盜版網站免費下載,有些則是購買紙本書後裁切掃描成新的PDF檔案。法官指出,這已超出合理使用的範疇,明確侵犯到作者的著作權。
「你不能聲稱使用上具有轉化性,就去偷取本來可以購買的作品複製使用。」法官指出,「合理使用」的前提仍然必須先合法取得作品,不能因為後續行為而免責。
兩天後,科技巨頭Meta在相似戰場上也傳來捷報。據《衛報》指出,面對13名作者聯合訴訟,指控Meta未經許可使用他們的作品訓練Llama語言模型,法官也以「合理使用」的理由駁回告訴。值得注意的是,判定原因在於缺乏充足證據,證明原告著作的潛在市場受到衝擊,並不表示Meta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訓練語言模型合法。
「我對這些裁決感到失望。」根據《MIT Technology Review》指出,一間法律諮詢公司創辦人Tyler Chou認為,這些作家沒有充足的時間和資源去請專家協助,提供數據滿足法官的需求。
兩起AI公司與創作者的版權大戰走向,似乎是前者占盡優勢,但細探判決成因,其實仍可見到對於AI合理使用的不同詮釋。美國著作權局在《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中強調,使用生成式AI模型並非免死金牌,需依照不同個案情境進行判斷。
何謂「合理使用」?衡量AI訓練的四面向
根據美國著作權局發布的《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美國著作權法自1976年起就規範了「合理使用」原則的四個要件,直到2023年,才開始將AI納入著作權的討論中。目前判定AI是否為合理使用,主要會考量以下四個面向:
1.使用目的與使用性質
此面向的核心為「轉化性」(Transformativeness),關鍵在於,AI產生的作品是否重新賦予原作新的表達訊息或意義,而非單純複製或取代原作。此外,使用版權作品的商業性也會納入考量,評估AI公司取用行為是否帶有商業目的。
2.原作品的性質
此面向是用來區分哪些作品更需要受到版權保護,使用奠基於事實、功能性的作品,通常相較於具創意或表達性的作品來得更合理。另外,使用未公開發表的原作也不利於判定為「合理使用」。
3.使用的合理比例
法官也會審視使用原作內容的比例,原則上,取用原作比例愈低,更有機會被認定為合理使用。
4.原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
在衡量「合理使用」程度時,AI作品是否影響到原作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包含造成原作的銷售損失、當AI大量快速生成時,可能引發同類作品市場被稀釋的風險,以及創作者原本可透過授權獲益的機會。
多線並行的全球戰場 AI版權爭議橫跨各領域
事實上,當前的版權戰役不只聚焦在單一市場,除了書籍著作,橫跨圖像、音樂、新聞等各領域的AI版權戰爭也持續進行中,Anthropic與Meta案的判決,為這些戰場的攻防揭開了序幕。
這場版權戰役的波及範圍,不僅限於個人創作者,就連好萊塢電影公司也被捲入其中。據衛報指出,迪士尼與環球影業6月初起訴AI圖像公司Midjourney,認為該公司未經同意大量取用他們的作品庫,生成《星際大戰》達斯維德、《冰雪奇緣》艾莎、《神偷奶爸》小小兵等經典角色IP的影像,稱其為「抄襲的無底洞」。
同樣的焦慮也瀰漫在音樂作品中,《TechCrunch》報導指出,美國唱片協會(RIAA)2024年向AI公司Suno、Udio提告,指控其大規模使用版權歌曲來生成音樂。不過,2025年6月卻傳出雙方有意討論授權事宜,似乎即將為這場大戰劃下休止符。但Suno、Udio另外也面臨獨立音樂家的起訴,仍未從版權爭議脫身。
不只藝術產業,版權戰火也延燒到新聞媒體。英國廣播公司於6月控訴AI搜尋公司Perplexity非法爬蟲抓取報導內容回答問題,讓用戶不再需要點進原始新聞連結。《BBC》表示,Perplexity統整出的新聞摘要存在許多錯誤,難以區分觀點和事實。目前該媒體已寄函要求Perplexity立即停止使用其報導內容,威脅將採取法律行動。
台灣新創的警示 合理使用與著作權的拉鋸
而在台灣,最近也有一起著作權案件宣判引發各界關注。有「法律界Google」之稱的法律科技新創「七法公司」(Lawsnote),遭法學資料庫業者法源資訊公司提告,被指控爬取網站內容,自動複製並下載至自己的資料庫中。對此,法官認定Lawsnote侵害著作權,判其兩名創辦人各四年、兩年徒刑,並須賠償法源資訊公司1億545萬餘元。消息一出在網路上已引發兩派輿論聲浪。
綜觀這些國際交鋒的AI版權戰爭,「合理使用」的認定仍然充滿彈性與挑戰。如何在鼓勵AI創新的同時,保障創作者的權益,將是台灣發展AI產業時必須持續探討的關鍵課題。這場版權博弈,顯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