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台商幹部,但既非中方幹部,也不是台方幹部。
也許是求高薪,也許想試身手,他們放棄大鍋飯碗,放棄可能到手的配房,在大陸改革開放的浪潮裡,走進台灣大企業的大陸藍圖。
這群人位不高權不重,但卻是台灣企業將文化深耕在大陸的種苗。在台商「當地化」的長程規畫中,他們之中也許將出現經營團隊的儲備人選。
這個族群水準參差不齊。
「大多數比較被動,不敢擔當,事事請示。」一位來自台灣的管理經理觀察,國營企業中「人人平等」的觀念深植,讓他們不願做決定,也不願嚴格要求部屬。
學校教育和實務經歷的專業訓練不足,也讓台商在授權時,產生若干疑慮。「實在是沒時間等他們成熟,姑且先試著用用看。」一位希望盡早建立分層負責體系的台商總經理無奈說道。
過河卒子
但也有不少人在轉換環境之後,釋放自己的潛能。「學習到責任感。」捷安特業務主任鄭國平自剖。
「見識到台灣大企業制度化管理,」曾任職國營鋼鐵廠的台商副科長說:「真是來對了。」
或許是過河卒子的心情,讓他們奮力前行;或者是大企業的體系,使他們感到未來的前景,「沒有假日也不在乎,我樂意加班,」曾任職兩家小型外資的台商幹部認真地說:「公司讓我相信他們不會撈一筆就跑。」
沒有舊單位(所謂中方)的交付任務和庇蔭,更利於養成專業判斷的眼光。假以時日,台灣大企業在大陸的對照台灣近年的外商高階主管本土化,以及出身外商、如今獨當一面的企業家,這些台商幹部的未來動向,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