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當台灣式管理遇到大陸體系
情節一:
華新麗華協理朱偉潤不久前到浙江某地洽談合資。華新依照經驗,主張採用部分物美價廉的大陸機器,但對方卻認為事關面子,堅持非購買價格貴十倍的進口機器不可。朱偉潤從企業成本說到國家利益都無效,正覺血脈賁張,忽然腦中轟然一響,右耳耳膜破裂、鮮血直流。
「哪裡是為面子,根本是貪圖出國玩的機會。」另一位有類似經驗的台商冷笑道。
情節二:
北京統一總經理張勝洎,有一天接到一張令他錯愕的請假單,有個職工要補休他在別單位工作的太太的產假。理由是,按當地企業的規定,女性員工的產假沒休滿,先生可以補休。
毫無章法
兩岸企業的管理,差距最大的是什麼?
氣候寒冷,冬天水管會結冰、煤氣不能汽化、水泥油漆不易乾?做好保溫措施即可克服。
員工太被動、喜歡挪用公款?指令完整、嚴格稽核即可逐漸改善。
但整體環境缺乏制度、公權私用,三天兩頭出現新狀況,讓擅打正規戰的大型企業,真是莫所適從。
今年三月,上海台商接到電費漲價通知,漲幅高達三成,並往前追溯自一月開始,一位台商經理當場暴跳如雷;「我產品都賣出去了,成本還在變,教人怎麼做生意?」
不單是電費,連影響全國經濟的單一匯率(廢除外匯券),與稅制改革(課徵一七%加值型營業稅),都是在沒有宣導的情形下,在幾天內忽然宣布、立刻實施。而八年前,台灣實施五%加值型營業稅,整整宣導了一年。
二月底,眼看報稅期限將屆,一家台商的總經理急忙請教稅務單位,新稅制下如何申報,結果竟連稅務單位也不清楚。總公司在台灣是優良納稅企業,這位經理人簡直急壞了,「漏稅要坐牢的!」他餘悸猶存地回憶。
政策不明,讓企業增加許多有形成本。
廢除外匯券之後,讓大陸外資吃了暗虧,早先匯入美金兌換的人民幣資本是一比五.七,立刻貶值縮水(現為一比八.七),連帶影響資產折舊的提列,「造成虛盈實虧。」一位財務經理責其為「合法搶錢」。
公用事業毫無章法的索費,讓大企業陷入永無止境的夢魘。
一家台商剛加裝了高壓電線,定價三十萬人民幣(台灣約只需五千台幣),等裝好之後暴漲成六十萬。每個月,水電費逕行從公司銀行戶頭扣,經常多扣(從未少扣),一差差上幾萬人民幣,要求退費還往往碰一鼻子灰,「是他們錯,還得求他們。」一個總務經理開玩笑說:「得拜託民進黨趕快來大陸發展才行!」
一家新設廠的台灣企業,打算把工廠門口的十棵行道樹砍掉,當地主管綠化的政府單位不允許。磋商了半年,蓋了一百多個印章,又捐了一大筆錢才解決。另一家廠商要挖一條兩公里長的排水溝,包括占地費、青苗費、過路費……,總共費去一百多萬人民幣。
無形成本驚人
大麻煩之外,還有小困擾。每一個月,總有各式各樣的單位來做不同的檢查,從公安到衛生,檢查的費用須由企業負擔(例如,檢查一支避雷針要一百二十元),當然也少不了一頓飯。賣東西到國營單位,承辦人員公然要回扣,回扣還可以開發票,稱為「折讓」。
「大企業臉面太重要,要是不給錢,吵回台灣那還得了!」被敲了很多竹槓的台商幹部替公司心疼極了。
在台灣,大企業資金調度容易,資金成本也相對較低,到大陸之後,由於資金緊張,貸款不易,加上買原料要現金,賣產品都常遭客戶拖欠,投資大,資金積壓也大。「在台灣一塊錢可以做十塊錢生意,在大陸做不到一塊錢。」上海地區一位財務經理估算。
在很多地區,台商根本不敢「妄想」借錢,常常連向銀行領自己的存款都領不到。
有形的成本可怕,無形的成本更驚人。
大型台商在大陸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鐵路運輸,大陸近年經濟發展過快,而公共建設相形緩慢。如果合資對象和鐵路部門關係不深,庫存壓力之外還有交貨期的困擾。
更大的問題是,不管鐵公路,產品受損比例極高,甚至有些竟高達兩三成,受損的產品就只能當次級品處理。「再努力做品管也是白搭。」一位年屆退休的老廠長氣憤難消。
許多台商還曾遭遇過,整批原料和產品,被司機或船老大半途賣光。
上游的供應廠商更是一大問題。因為關稅與運輸成本都高,大型台商盡可能都在大陸採購原物料,大部分的國營供應廠商的品質並不穩定,原物料品質差,產品不良率也就居高不下。
對部分合資企業而言,還因承擔一些舊人事包袱,影響公司的成長。例如,有些中方負責人在合資之後失去經營權,對台灣式管理有排斥感,而且他們仍掌管舊單位留用員工的福利(如配房),當中方不認同台方決策,便上下沆瀣一氣地抵制,甚而對付合資後招募的員工。
對老員工懲處稍嚴,中方便來說情,有位總經理想辭退一個鼓動怠惰風氣的員工,竟花了一年才做到。
有些公司因為績效問題,希望能遣退一些人回中方體系,亦是曠日費時、討價還價才退了部分人員。
大陸的落後,台灣的優勢
大企業經理人習慣了上軌道的工作,凡事講效益計成本、照章辦事,碰上大陸政治與經濟糾葛,遊戲規則不清的狀態,有時竟也羨慕起小企業,可以大膽運用些法律邊緣的手段。
「大陸正在過度,要靠「思想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來大陸多年的經理人帶著理解的眼神說:「若大陸和台灣沒有差異,台灣在國際市場還有立足點嗎?乾脆讓他們統一算了。」
或者,台商在大陸難解的習題,正是使台灣目前仍保有優勢的原因之一,如此,兩岸管理差距,究竟是福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