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開喜烏龍茶吧?那是去年最暢銷的飲料,締造了五十億元的業績。
聽過「新新人類」這名詞吧?這是時下街頭巷尾最流行的形容詞,還有學術機構拿它當做研究課題。
看過開喜烏龍茶的新新人類廣告吧?原始、不加工、沒有腳本,卻進入去年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廣告作品決賽,也是台灣唯一入圍的作品。
引領消費新思潮
創造這一切風雲際會的輻輳點,是麥達廣告總經理葉兩傳。他提出新新人類原始意念,在廣告視覺的強化下,引領出另一波消費新思潮。
髮長及肩、一身名牌的葉兩傳,用「心理和藝術的成功結合」歸納出開喜烏龍茶的風行。新新人類的訴求打動人心,廣告的視覺藝術則助長心理煽動。
「新人類」一詞來自日本,原指二十到三十歲這一代,葉兩傳再加一個新字,為的是打破族群界限,強調不分年齡,只要心存瞭解、尊重、關懷,就是新新人類。
兩年前開喜第一支新新人類廣告問世,上班族和村婦一起嬉戲跳繩,用碎布編綁的繩子串連出來的不是故事,而是生活態度的共同表徵;迥異於當時慣用的明星名人促銷廣告,「這是從來沒人提出過的前衛主張。」得過不少最佳廣告獎項的智得溝通總經理沈呂百嘆服。
去年十支以大陸少數民族為背景的廣告,更打響了新新人類的名號。乾淨自然的人物,現場收音的效果,真實而帶些怯生生,整個兒就是個清字,淡泊一如烏龍茶。而在開放的片段式畫面後,總有一句和茶的屬性有關的話做總結;或從圓樓清唱的婦人引出「清茶及其清歌」,或以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東巴文寫出開喜烏龍茶字樣,傳達坦誠又直接的訊息給消費者。
這一系列廣告隱然抓住了廣告界漸行漸盛的大陸風。前一波台語廣告如今已普及為主流,大陸題材則是另一波蓄勢待發的次文化。開喜呈現的大陸素材樸拙、自然,對照今日台灣社會的矯飾、浮面,帶來的是視覺驚豔外的心靈衝擊。
「如果大陸是政治鐵幕,那台灣就是心理鐵幕。」葉兩傳感嘆,儒家教育下的中國人,本該是謙沖虛懷,如今台灣都是處處爭鬥,充滿不耐。
會用少數民族為素材,就因為他們不受汙染,有著烏龍茶的原始。「勇敢地叫出來」系列推出後,曾有家庭主婦寫信抗議,認為廣告讓小孩跟著亂吼亂叫,會教壞小孩。而在盡情的呼喊聲背後,卻也隱隱地喚醒了這個習慣抑制的社會。
以廣告商人自居
這樣的呈現手法多少和葉兩傳的意念有關。自認是個真正生活家的葉兩傳,言談間不時提及他所崇尚的生活藝術--「以你所能懂的去認知」。智得溝通沈呂百用「怪胎」來形容葉兩傳,做起廣告來充滿熱情,為人四海、痛快,在創意人身分之外更多幾分練達,沈呂百認為,廣告人本來就要會做生意,「而他應該是個很好的廣告商人」。
葉兩傳則認為自己原就是個掌握商機的廣告商人。從事廣告業十多年,他不把自己定位為廣告人,也少和廣告界往來,他自嘲廣告界恨他的人比愛他的人多。
新新人類廣告讓開喜烏龍茶一炮而紅,他自謂這是擷取後現代手法的精華,來詮釋本土的東西,「我喜歡、也擅長整合不協調的事物。」葉兩傳這樣形容自己。
這種整合顯然對了現代人的胃口。新新人類的訴求,將烏龍茶自傳統格局中抽離出來,成為意念的象徵。伴隨著消費意識的改變,流行口味從碳酸飲料到運動飲料,愈走愈淡,清淡都不至無味的烏龍茶儼然正當其時,開喜廣告的借力使力,正是適時引爆。
開喜烏龍茶在七十四年推出,到今日成為風雲商品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是只能在南部存活的小品牌,為什麼當初要做下去?葉兩傳的答案是:「因為我看出烏龍茶其實就是中國人。」
茶葉摘下時的嫩綠、加工後的乾扁、泡開後的香郁,收放之間,活脫脫就是中國人堅韌的影像。如果咖啡飲料都能在國內賣上十年,那麼烏龍茶應該沒有理由不被中國人接受。
如今開喜烏龍茶的當道,使葉兩傳一舉成名。廣告界稱讚他前衛、自然者有之,撰文指稱開喜廣告策略不清、不知所云、只是「廣告空包彈」者亦有之。葉兩傳把這些反對聲浪歸因於價值觀的不同,而智得溝通沈呂百觀察,若葉兩傳造就的開喜傳奇只是曇花一現,「那他就只是個抓住當時商機的廣告商人。」但若這股氣勢可長可久,葉兩傳或許就創造了一種新的廣告風格。
走向國際
在一連串的新新人類訴求告捷後,葉兩傳的下一步棋是走向國際,也打算繼續讓這種廣告遊戲玩下去。他已經拍完開喜今年的廣告片,背景取材自不同國家,藉此為開喜做國際行銷;廣告之外,他還要代理進口法國產品,加入國際競爭。
「過去我是個很努力的人,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不時應付頻頻而來的訪客和電話之餘,自喻為廣告商人的葉兩傳語氣堅定:「未來,我還想當個國際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