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後的高雄,火傘高漲。穿著「上大民營郵局」黃綠兩色背心的工作人員,在堆積如山的郵件中忙進忙出,成立近一年的上大,標榜印刷品郵資二點五元,比郵政總局還便宜一元,現在每天郵件量可達十五至二十萬份。
刺激降價
對街的辦公室內,三十出頭的上大商務總經理陳俊發,語氣激動地指陳郵局每次調價,民眾都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我就是希望有一家民間的來制衡郵局。」
長久以來,郵政總局統管全國郵件寄送,現有的兩萬八千多名員工和一千兩百二十六個自辦機構,形成台灣最大的連鎖體系。過去民間的參與僅限於遞送包裹及快捷郵件,直到有業者打出「民營郵局」的招牌,並增加印刷品及新聞紙寄送。民間以低價加上到府收件,使郵政總局龐大的綠色陣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對手。
「我們無意獨占市場,也歡迎民間競爭,」郵政總局局長許介圭一再強調:「但是必須基於公平的立足點。」民營郵局價格較低、多在市區遞送,讓「郵資只多一元、都得上山下海」的郵政總局深感不平。
據印刷業估計,印刷品及新聞紙每年約有一五到二五%的出版量成長,但在郵政總局收寄函件中的比例,卻由七十六年的五三%降為去年的四七%,這些流失的業務顯然轉入了民間。郵政總局推估,全台灣的郵局中,有三分之二的郵政業務都在虧本。
為了扳回市場,郵政總局最近調整大宗函件郵資,提高市區折扣率。去年郵局優待大宗函件的金額已達一億兩千萬元,這波調整將使郵局每年再減少兩千萬元收入。局長許介圭解釋,這是依遞送遠近調整價格,並非降價,但上大民營郵局總經理陳俊發則堅稱,過去郵資只漲不降,「這次是民間刺激它降價」。
各有所長
價格戰中的雙方愈跑愈快,但先天體質使得各自跑起來負擔不一。龐大的組織為郵局造就既有的優勢,也帶來沈重的包袱。儘管推行遇缺不補、裁撤軍郵總處、衡量單位生產力,許介圭仍不諱言,「國營事業比較保護員工。」對於民眾亟需的兩岸快遞,民間業者正積極與對岸接洽,郵局卻礙於政策,只能原地不動,公家的限制如影隨形。
沒有這層負擔的上大民營郵局,自承缺乏資源和網路,「但是動起來快」。雖然公平會以不實廣告理由裁定「民營郵局」名稱違法,上大仍堅持沿用,並以直銷體系規畫全國性網路、籌設郵票郵筒,樂觀地預估一年內要趕過郵局的業務。對郵局以違反公平法及郵政法控告上大,陳俊發則揚言若再遭打壓,「不是上街頭,就是去立法院陳清。」
民營郵局來勢洶洶,而自認組織龐大、民間望塵莫及的郵政總局則沈穩應戰。許介圭對競爭態勢不很重視,畢竟民間現有的資源和郵局相距甚遠,但不否認對郵局有所影響,「至少給我們的從業人員一個警惕。」
從市場到法令,當郵政總局這列陣容龐大的正規部隊,遇上民營郵局這支機動靈活的游擊隊,輸贏尚難斷定,戰線則正拉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