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你對於「現代主義」那份勇往直前、改造社會的自信,懷念崇拜,那麼佇立於現在這個凡事強調時尚、個人、消費甚至是混和資本的「後現代時期」,是否無時無刻想著改變?當細究那些改變的脈絡,會發現為了社會的設計,為了更好生活的改變,是這樣自然而然的在日常生活中發生。
德國從馬克斯的共產主義到包浩斯的烏托邦提出設計應簡單大方、實用美觀,經典的作品(商品)因與藝術思想和現代技術相結合,讓設計產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而設計師應該對社會是有責任的,因為設計的本質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後為社會及人民服務,這是德國社會設計理念。實現此一理念的整合設計師 陳勗嚴,大學時代開始受到設計啟蒙,畢業後在日本實習以及德國的碩士生活,陳勗嚴不斷學習用更廣的尺度,整合不同的專業領域去探索社會議題,並分享德國求學期間,在科隆的觀光商業大街做了一個約3天的『快速設計』。
在德國健全的環保政策下,政府擬定了相對於其他國家更高額的退瓶回收費用。這個誘因讓很多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嘗試透過撿瓶子來維持基本生活,甚至可以看到很多民眾也都會在公共垃圾桶翻找空瓶子的例子。德國科隆每年會有數以百萬遊客到訪,帶來大量的垃圾處理問題。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拾荒者在推積如山的垃圾桶中翻找食物和空瓶,這是他們收入的來源之一,但同時也造成對城市形象的傷害。陳勗嚴在本次設計案過程中記錄了10名拾荒者的活動路徑和行為,訪談了兩位清道夫。希望透過在未有分類機制的公共垃圾桶上安置額外的空瓶回收裝置,讓一般人可以容易丟棄空瓶,也可以幫助拾荒者易於蒐集,嘗試改善過往丟棄者跟拾荒者兩方的互動行為。在設計上解決了空瓶造成垃圾桶的空間使用率降低問題,增加一般人對於捐獻空瓶的意願,也減少拾荒者在翻找垃圾桶過程中,造成城市形象的傷害,成功地在發現問題後,解決問題並提升生活品質。
從早期60-90年代德國百靈家電及音響等家電商品,實踐現代設計為人民服務並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到了近代德國設計,設計師不僅要注重商品所呈現出設計理念和美學思想,同時也對社會上的需求提出看法。社會主義的德國以社會設計視為服務社會的一種表徵,而德國政府特別專注在多項社會設計的範疇,如環境、永續政策,人口高齡化及世界人道關懷、難民問題等,民間也自發性提出非常多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設計例子,例如:Jan Vormann積木修城計畫/藉由藝術行動讓一些無法修復的古蹟,使用童心和色彩在建築中揮灑,以藝術滋養的行動顛覆城市的面貌,此行動也邀請當地的居民一起來參與,從活動中引發對環境的關心。
說起這位積木修城計畫的藝術家Jan Vormann,大家可能不陌生,他曾在2012年受邀來到臺北,帶著一群人在東區巷弄裡尋找需要修補的角落,大夥們專注地想把繽紛彩色的積木塞進破損的建築物中,經由藝術家的帶領結合台灣人的堅持和熱情,臺北城因而變得鮮豔有趣!Jan Vormann曾說:「我不喜歡生活在灰暗的城市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小孩的玩具都非常閃亮且鮮豔?但是他們終將會被培養城灰暗的成人,因為這個城市是如此的黯淡。」就是這樣一個不想屈服成為灰暗成人的心願,城市開始改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小小心願,都能藉由設計,讓生活開始轉變。例如:為了安全而見的導盲磚、為了節能減碳的Ubike、為了體現設計力量成組成的台灣設計師週…那些小日子裡的點滴瞬間,正是每一場社會設計的起點。
本次「設計的宣言-德國設計展」也為了讓參觀民眾能更進一步了解德國社會設計,共規劃4場講座,最後一場將在11/22(日)於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創意劇場(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舉行,讓民眾置身在德國設計環境的思維並了解德國文創的實力後,進而回饋自身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反思。
設計的宣言-德國設計展
時間:2015.10.09 - 11.29(週二~日 09:30-17: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概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