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記者問道:「為什麼您總是廣受歡迎,不知有什麼個人的魅力存在?」
我不知道自己有任何魅力,我只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理念來待人接物,並且以此身教課徒而已。
做人處事的金科玉律
自小在佛門薰習,師長要求我們背誦佛學名相,當時不甚瞭解其意,只是刻圃吞棗,沒想到長大後,遇事觸緣,迸發了早年深植在八識田中的種子,使我深深感到佛法的妙用,真是不可言喻。尤其是這一句描述自我「法身自性」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用在做人處事上,更是屢試不爽的金科玉律。
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其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曰「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分段生死,但是,我們的其心本性都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死,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
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法身自性」,無非就是互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則放諸四海而皆準,做人處事又何能自於其外?
在佛法的體驗上,我所瞭解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則是: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有時,徒眾來向我訴苦,「某人嫌我這件事做不好!」
「他賣怪你什麼呢?」我問及原因。
「他說我事先沒有和他溝通!」
「這就是你不能「橫遍十方」!」
也曾有徒眾向我懺悔:「某人說我這場法會辦得不如法。」
「為什麼呢?」
「他們怪我不先向主管請示,也未曾查詢舊例,便莽撞行事,因此紕漏百出。」
「這就是你不能「豎窮三際」!」
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自然在做事上會有所欠缺。
參考往例
我自佛光山退位以來,每逢山上重大活動,繼任住持心平和尚都來請示:「今年如何做呢?」
「參考往例吧!」我總是這麼回答。
這句話看似平常,即有著很深的意義,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世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
論及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周知四方,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開會方式來解決,因此有所謂的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等,有時,學生們要求我參加,我也從不拒絕。這種「橫遍十方」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過去在叢林裡擔任職事,從接待賓客中,使我培養了敏銳的覺知,凡是事情來了,我就事先從一個點聯想到其他的點,然後由點而線,再由線考量到全面,如果對於事物都能有一個整體的觀念,將時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了。後來,我以此教育早期的弟子,如今,他們不但在接待賓客上,是一流的知A在策畫活動上,也是頂尖的高手。
時空上的連繫固然應該注重「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人情上的往來也不能偏廢此理。我雖然課徒甚嚴,但是我也很注重個人心理的感受。例如:甲、乙二人工作勤奮,都很值得獎賞,但是我目前只有禮物一份,不知獎勵誰是好,在左右為難之下,我只得透過甲送給乙,並且對甲說:「我有一個精美的禮物要送給乙,請你替我轉送,將來如果還有一份的時候,再送給你。」我這麼一說,乙收到了禮物,固然心喜,甲也因為受到重視而感到高興。如此一來,皆大歡喜。
由於受到「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句話的薰習甚深,年少時,凡是見到一篇流暢優美的文章、一句金玉良言,我都儘速告知周遭的同學們;凡是聽到一則趣聞新知,我也如獲至寶,廣為傳聞,唯恐無人知曉……,無形中締結了許多珍貴的友誼。直至今日,偶然福至心靈,有了一個很好的構想或計畫,我往往毫不吝惜地與好友分享,即使被同道先行採用,心中也非常歡喜;一趟雲遊弘法下來,我也總是迫不及待地將沿途見聞告訴徒眾學生們。
廣結善緣的妙方
我始終認為橫向的傳播訊息,是廣結善緣的妙方;而交流聯誼,則是促進彼此進步的增上緣。因此,十年前,我就力主佛學院間應舉行院際活動,可惜大家太過保護自我,並不能蔚為風氣;早在一九六四年的中泰佛教辯論會中,我已提出「團結、統一、動員」做為討論的核心,當時曾引起在場論師的一致贊同,直到現在,我仍然不停地以此呼籲佛子們要集體創作,期能眾志成城,發揮力量。
我不但奔走提倡,更付諸實踐:我在信徒裡,成立了念佛會、青年會、婦女會、禪坐會、金剛會……,大家以會會友,互勉互勵;在學者中,每年舉辦的佛教學術會議,無論是國內或國際性質,都能普獲肯定;在宗派間,我曾於一九八五年首開先例,舉行「顯密佛學會議」,而今年的「禪淨密三修法會」,每場萬人的聚會共修更達到前所未有的轟動……;可見只要以其理的法則來行事,自能到處受人歡迎。
「橫遍十方」的空間觀擴大了我們的心胸,「豎窮三際」的時間觀,則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我一方面尊重歷史傳統,但也主張因時制宜,例如,我過去曾為文批評擅改佛誕的慶祝日期,但也曾撰稿建議改良寺院傳統課誦;佛教人士將各種修持方法定得繁瑣,我卻主張將法會儀式簡單隆重化,俾能真正攝受眾生;我創辦佛學院達二十八載之久,在生活上,我們一向採取晨鐘暮鼓、早晚課誦、搬柴運水、典座行堂等傳統的教育方式,但在思想上,我鼓勵教師要注重現代的變遷,給予學生啟發式的教育。
四十年來的弘法事業,雖未有很大的建樹,但自忖總是兢兢業業,力求遠紹如來之遺緒,以豎窮三際、貫通古今的方式,期使廣大的信眾們能真正普獲法益,並且藉此做為後世徒眾的典範。
三教九流同霑法益
在教界,我八宗兼弘;在政界,我不分黨派。對於國民黨的官員首長蔣經國、李登輝、李煥、郝柏村等上山,我固然迎為嘉賓,民進黨的許信良、黃信介、康寧祥、余陳月瑛等來訪,我也以貴客相待;各國使節政要前來請問佛法,我一律隨緣開示;大陸流亡分子請益法要,我也從善如流。我以為佛法裡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要我們大開普門,接引各界人士、三教九流同霑法益。
一九八九年,我回到大陸禮拜祖庭、探視母親,家鄉師長親友,乃至同參學生,無不攜老扶幼,牽親帶眷,前來拜訪,一時之間,門庭若市。凡與我曾有一面之緣者,我都出錢資助,廣修供養。但願這一刻的結緣,能帶給他們未來得度的希望。
有些人不明白我為何對所費不貲、屢賠不賺的文教事業情有獨鍾,其理無他,只因為文字般若能傳之千古,而作育英才正足以承先啟後,二者均能達到「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效果。
此外,我更獎勵佛典翻譯白話,並且成立英文佛學班、日文佛學班,培養國際弘法人才,期使佛法「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光昭普世,潤澤群生。
我們也秉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願心來辦理慈善事業。為了使醫療普及偏遠鄉村,我們以數十輛弘法義診車作為醫院,每天載著醫師護士,在窮鄉僻壤、山嶺水涯來往穿梭。我們以佛陀的慈心悲願為榜樣,不但為病患治療身體,更為說法慰喻,安撫心靈,從根本上拯救眾生「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慧命。
出家以來,愧不能深入三藏,對於世間的學問,也沒有博古通今的本領,幸好我能運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法則來閱讀書報雜誌,使我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猶能神遊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現在所讀與過去經驗比較分析,綜合組織,並且與日常生活、社會現象加以印證,故能將片面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發而為言,也能旁徵博引,雖自慚未能有所高論,唯自忖尚能深入淺出,不曾誤導眾生。
詮釋法性的不變隨緣
仔細想來,我一生為所當為的性格不也正是在詮釋直如法性的不變隨緣嗎?例如我曾撰文維護佛教寺產,也曾在國家殿堂諫言民主;我與各黨各派政要會晤敘談,也和市井小民閒話家常;我覺得既然佛性充滿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故就理體而言,我與佛陀具有同一尊貴的佛性,所以,我不必為威武所屈,也毋庸為富貴所惑;我雖非生而萬能,但是由於「肯能」,盡力發揮自性的潛力,因而得以走出一片寬廣的天地。
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句真理中,我得到甚深法益,自然也期盼普天下的眾生,也能分享真理的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