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臺北大倉里山的單純紅尾冬打打奇。)
以下各種魚類都是國際證實與承認的種名,把尾鰭透紅的圓鰺 -紅尾冬等歸為一類討論是我私見,這類魚種傷透了我20多年的腦筋,因為21世紀出現了網路,與世界海洋生物登錄組織,魚類資料庫等網路資料,才替我解決分類學上的歧義。
1. 世界的泰勃圓鰺
泰勃圓鰺學名Decapterus tabl Berry,筆者判斷台灣名:紅尾冬。英文俗名Blue mackerel、Roughear scad,日本語名:オアカムロOakamuro,漢字寫成:尾赤室,意思就是有著紅尾的四破。語源來自東京的稱法,因為尾鰭紅赤色。WoRMS承認種名,FishBase承認的種名。與以上羅氏圓鰺學名Decapterus russelli (Rüppell, 1830)不是同種異名。還有同種異名,Caranx muroadsi, Caranx sanctae-helenae, Decapterus rhonchus。台灣魚類資料庫無登錄資料。台灣四面都在產地,應該曾經量產,目前也無漁業資料。
東京稱oakaおあか,就是尾赤也。別名:オアカアジ。紀州各地(和歌山縣)稱:アカムロ、田辺稱:オアカ、串本稱幼魚:アカメンタイ。アカアジ、アカウルミ、アカムロ、グルクン、ムロ。和歌山稱オアカ,和歌山・高知稱アカムロ,鹿兒島稱アカアジ,アカムツ。
棲息於大陸棚邊緣。比之銅鏡,體高比較高、稜鰭與臀鰭軟條數為20~24+1,較少。魚形與魚體色與上種類似,但眼睛較大,尾鰭赤紅,其它鰭也透一點紅。生息域在大陸棚邊緣表層至水深360公尺。一般魚獲魚體長為25-40公分,最大達50 cm。根據FishBase:牠是世界溫熱帶都均勻分佈的魚,,吃浮游性甲殻類與小魚。日本分佈於:小笠原諸島、千葉縣以南至九州南岸的太平洋沿岸、九州西岸東海、奄美大島、沖縄縣那霸。東海中國大陸棚邊緣至斜面、濟州島、台灣、索瑪利亞灣、巴里島、澳洲西岸・東岸、夏威夷諸島、百慕達、哥倫比亞灣、聖海倫娜島。日本漁法為卷網、定置網。主要產地,相模灣以南的太平洋側各地。
與其他圓鯵不同點為深層游泳。
圓鯵屬魚類中較有肉,所以關東有時在百貨公司超市或超市,時有所見,極多數人認知度非常低,不知此魚。價錢非常便宜,選魚體還鮮豔的,飽和色的,尤其鰭應該帶一些紅,觸感結實而有彈性,假如魚體發灰白,就是冰過久了但是又被嫌太軟不夠結實。旬為初冬至春末,應該享受生食的油脂,與旨味。夏季肉質較清脆,油質較少,大多以鹽醃加工做成乾品。
鱗比較其牠同屬小而薄,容易去鱗,在壽司店常看到此魚,被做成打打奇,此外日本調理法有:刺身或壽司、セビッチェ、carpaccio、namerou、奶油麥年、乾煎奶油(皮與奶油香氣相投)、鹽燒(當然沒有剝皮,享受皮的特殊香味)、裹粉炸、味噌湯(是沖繩式吃法,因為骨香,所以可作成高湯)、油炸(享受皮香味,不要剝皮)。或是先燒皮出油,再做成各式生食。
2. 無斑圓鰺
無斑圓鰺學名Decapterus kurroides Bleeker, 1855,WoRMS承認種名,FishBase找不到。英語:Redtail scad。全長約45cm前後,體型像赤尾。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域沿岸,南日本。 台灣產量豐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中層圍網、定置網漁獲,多加工成罐頭。日本本島無產量。
3. 赤尾兒
紅尾圓鰺學名Decapterus akaadsi Abe, 1958,WoRMS與FishBase承認的種名。台灣魚類資料庫無資料,所以無中文名,我姑且稱之為紅尾圓鰺。台灣話稱:赤尾兒。在日本文獻長期以來,把本種分別給兩個名,其一為日本語名:マルアジ,漢字寫成丸鰺,由來是因為魚體斷面成圓形。英文俗名Redtail scad,比室鯵體高高,反似真鯵,有近尾腹的小離鰭可以區別。和名由來是紅色尾鰭,但比紅尾冬不紅。市場稱アオアジ(青あじ),地方名有:「アカムロ」、「アオコ」、「アオゴ」、「シムロ」、「ナガイユー」、「ナガウオ」、「マル」。
4. 其二為日本語名:アカアジ,地方上有稱:姫鰺(ひめあじ),台灣俗稱:赤尾,紅尾冬。
主要分佈於美國東岸、印度洋至太平洋溫熱海域,日本千葉縣外房以南至南海的太平洋西部沿岸,包括台灣、菲律賓、大馬與印尼海域。牠的魚體雖圓長,略帶側扁,口小,尾部末端略帶紅色,後緣有小黑斑點,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長為22-30公分,主要棲息於水深100-300公尺處。網路的好吃度評價3***星好吃,全長 30 cm。東京市場上少見,多在漁港消費了,血合肉較少,適合刺身,尤其秋風起,魚體積蓄了油脂,有了旨味,就很好吃,當然鹽燒更不用說了,鹽燒一加熱,油脂被紅外線逼出來,namerou,油炸。冬季卷網、定置網等大量魚獲,由於日本人喜歡真鰺,所以市場上可能有時會以本種偽造。秋意深了到春末,西日本福岡與愛媛兩縣魚獲的脂肪多的魚體,做成刺身好吃,唯一缺點為血合肉大是弱點,容易氧化變色是難點,因為迴轉壽司一放久,客人就不想要了。反正魚肥了,有如真鰺,所有料理都好吃。
可能進口到東亞的外國品種:
5. 科希鲁鲹學名Decapterus koheru(Hector, 1875)。
WoRMS承認的種名。英語名:Koheru。全長約50cm,日本語名:コヘル。紐西蘭近海特有種,近海100公尺以內的海洋棲息,日本至台灣無分佈。
6. 學名Decapterus punctatus(G. Cuvier, 1829)
WoRMS與FishBase承認的種名。英語名:Round scad。全長約30cm。分佈於大西洋沿岸的熱帶・温帶域。日本至台灣無分佈。有以下同種異名:
Caranx punctatus Cuvier, 1829 (senior synonym)
Caranx sanctaehelenae Cuvier, 1833 (junior synonym)
Decapterus sanctaehelenae Cuvier, 1833 (junior synonym)
Decapterus santa-helenae Cuvier, 1833 (junior synonym)
7. 學名Decapterus scombrinus ,WoRMS,沒有的種名,FishBase有。
8. 英語名:Mexican scad。全長約45cm。分佈於東太平洋熱帶暖海域沿岸,北自美國加州葛拉巴斯哥斯群島。日本至台灣無分佈。
結語
分類學是很深奧的學問,21世紀已經推到DNA定序了,我一直對於圓鰺有著難言的困惑,因為國內資料矛盾與衝突,又與國際不一樣,直到DNA定了序,我如同獲救了(有專家落伍了,所以生氣),現在一切以世界海洋生物組織的網路查詢馬首是瞻,以上所記都在2014年1月20日在WoRMS,與FishBase兩個權威網站證實。
為何要正名且講究科學,冷冰冰,不是把讀者都趕走了?回想2013年公平交易與食安事件頻發,要正名與產銷履歷,以貫徹食品資訊透明化,一旦大家都不甚了解,即使透明化了資訊,商品也會劣幣逐良幣。因為台灣食育落後日本60年,大家都無知,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所以最後造成犯罪範圍大到不能繼續報導的結果。唯有大家都懂,才有公平交易的機會與食安的改善,所以我繼續用科學名與分類在我的人文著作裡。
今天細訴的魚是庶民的魚,是台灣的魚,是提供先民能夠生我們育我們的魚,我們身體懷他們的原子與熱量,真感謝牠們的犧牲奉獻,才有我們。
當世界環境越來越不利於海洋生物時,有共享食物鏈的鯖、鯵與鮪等,就會形成密閉空間排他性競爭,每三年輪流會有一年歉收。台灣得天獨厚,但是台灣似乎漁業已經遇到太多問題,一方面沒有年輕人加入,另一方面自己與外來漁船的竭澤而魚,再加上世界性的地球溫暖化,現在人要吃到鰺魚,越來越貴,甚至於快買不到了。
(本文作者為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