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工業安全沒有妥協

李傳楷
user

李傳楷

1992-09-15

瀏覽數 20,550+

工業安全沒有妥協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10月號雜誌 第076期遠見雜誌

西方有句諺語:「除了死亡和課稅,沒有什麼事是可以確定的。」對化學工業來說,這種不確定感尤其深刻。根據美國化工界的統計,在石油煉製和煤製品產業中,過去五年曾發生過重大災害(火災、爆炸、毒氣外洩)的工廠高達六四%,當各廠被問及未來五年是否會再度發生時,竟有八六%答有可能。

台灣的情形只有更壞。今年四月,高雄合迪化工廠的管路破裂,爆發氯氣外洩事件,五、六公噸具有腐蝕性的氯氣,隨風擴散三公里,造成旗津地區三千多人受傷、六千多人就醫;五月,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的機械故障,洩出腐蝕性更強的氫氟酸,傷及二十多人;七月,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發生疑似毒氣外洩事件,鄰近上百名村民出現中毒現象……。

一連串的意外事件,直指化工廠安全問題的核心--工廠普遍逾齡、管線老舊、缺乏安全意識,不少人憂心忡忡地預言:「出事的時候到了。」

工研院工業安全衛生中心主任馬文松也急切地說:「社會對工業安全的不瞭解,就和當初不瞭解環保一樣。」

安全是企業文化一部分

但在另一方面,卻有一些跨國公司挾著先進國家的經驗,將安全的標準和制度引進台灣,亟力向不確定的風險挑戰。

午後時分的台北,在鋪滿防火地毯、以防火材料隔間的辦公室內,台灣杜邦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向訪客耐心地解說杜邦的「安全哲學」。安全制度如何建立?如何管理?每一道問題都從最上層的架構,談到最基層的執行狀況,只為傳達一個理念:「安全沒有妥協。」

下午兩點,正好是台灣卜內門中壢廠一天四次的休息時問(為顧及員工的安全和健康,卜內門每隔二、三小時安排一次短暫休息)。走在井然有序的廠區內,看不到散亂的工具和任意堆置的原料,員工即使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也不忽略安全。

鏡頭轉到高雄,中美和石化公司高雄廠的安全人員正在大太陽下,戴著安全帽和護目鏡巡廠,使用多年的安全設備依然簇新,佈告欄上的安全人工時也累計到兩百六十萬小時(超過一百萬小時即達到政府表揚的標準),中美和已經連續兩年多「零災害」。

這幾家企業都是世界級的化工廠商(根據一九九一年財星雜誌企業排行,杜邦在全球名列二十二,卜內門四十四,中美和的外資亞美和則排名三十三)。對他們而言,「安全」並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透過制度和組織運作,在工作中即知即行的價值系統,就像企業文化一樣,追求安全,避開危險,杜絕不必要的損失。

從工廠設計下手

但化學工業畢竟是項目龐雜、風險高的產業;馬文松指出,日前化工廠愈蓋愈大,技術愈來愈複雜,加上為配合連續性製程,化學品的儲存量都十分龐大,一旦發生問題,後果難以預料,「十公斤的炸彈,可能只能讓一個人血肉橫飛,如果是一萬公斤呢?」

根據跨國企業的經驗,在風險中提高安全,第一步必須先從工廠設計下手。

已在亞太地區十一個國家擁有三十座工廠的杜邦,從一開始,就以安全的角度設計工廠。為了貫徹執行的標準,杜邦還特別組織一個建築工程隊,負責到世界各地建廠,目前這個工程隊已經移師至桃園縣觀音鄉;觀音廠製造部經理張文隆談到設計的周詳,得意地說:「只要工程師能想到的(安全技術),杜邦不在乎花錢。」

生產塗料的卜內門中壢廠,安全設計的對象是易燃的化學品。面對工作中隨處可見的靜電火花,「凡是牽涉到電,都要防爆,」廠長邱進隆再三強調,不管是電燈、開關、電扇、堆高機……,均必須加裝防爆設施;在防爆區內,甚至連時鐘都捨電子鐘而就傳統的擺鐘。今年,中壢廠建新廠房,製程改由電腦控制,卜內門便額外建造防爆室,安置電腦及周邊設備,解決買不到防爆電腦的困擾。

而火災、爆炸,正好是台灣最常發生的化學災害。根據環保署的統計,過去十年間三百多件化學災害中,火災和爆炸占了七0%以上,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的主因。邱進隆指著一槽槽裝滿化學品的攪拌機、磨球機說:「為了責任和信譽,我們禁不起一次爆炸。」

年產一自萬噸純對位配酸(PTA)、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的中美和,則除了防火、防爆之外,還以空間規畫,保持安全距離。七十多公頃的廠區,建蔽率只有三0%;顧及人員疏散,廠房高度也不超過二樓,「我們不僅維護工廠安全,也考慮到人的安全,」負責勞工安全衛生和環保的筑嘉德理所當然地說。

不可缺的軟體--觀念

硬體之外,持續導引關心安全的軟體也缺一不可。工研院工業安全衛生中心主任馬文松,以死傷二萬多人的印度波帕(Bhopal)事件為例說明,如果當時十項安全設施中有一項發揮作用,事件就不會發生,「關鍵就在於平時管理,」她強調。

但管理的主體在於人,就像品管一樣,需要由最高主管啟動,將追求安全的觀念,一層層向下延伸,終至工廠第一線作業員。

台灣卜內門就由最高主管--駐台董事,簽下一紙安全健康環保政策,以組織為經,制度為緯,由上而下縱橫展開,散布到七個事業部。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中壢的得利製漆事業部,為了把安全資訊以最顯著的方式公開呈現,還採用一套視覺系統:用藍線標示廠區,提醒員工戴安全帽;用黃線畫分防爆區,嚴禁煙火和電器;另外以圖像顯示處理化學品時必須穿戴的防護用具。

員工的教育訓練,也是卜內門安全管理的重頭戲。最近,卜內門往觀音建新廠,所有新進人員都由明治工專訓練半年再遴選,入廠後尚需接受安全、防火、緊急救傷訓練,訓練期長達一年。

以零災害為目標的杜邦則有一套結合員工訓練的製程安全管理,透過不斷的自我檢查、回饋修正,控制製程中的危險。安全檢查的範圍並從生產現場延伸到辦公室,例如筆筒裏的鉛筆一定要筆尖往內插、咖啡壺必須一一通過檢查等等;杜邦甚至還開課,教導。早上如何安全地走路、抬東西,還有預防背疾的安全坐姿。

「我們是從housekeeping開始做起,一步步貫徹下去,」杜邦觀音廠製造部經理張文隆提醒,安全沒有捷徑。

不只是安全人員的責任

工研院工業安全衛生中心研究員林俊男進一步分析,安全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美國國際損失控制協會(ELCI)曾對美國境內的一百七十多萬件災害事故進行分析,發現重大災害、小傷害和虛驚事故的比例為1:10:600,即在重大災害爆發之前,就已經發生過六百件無傷大雅的虛驚事故,一件小傷害也是由六十場虛驚醞釀而成,「不能因為事小,就不去注意,」林俊男說。

中美和則是對包商也進行訓練,今年上半年,接受安全衛生訓練的包商總數,已經超過五百人次,打破了往年的紀錄。

凝聚共識,貫徹執行,是工業安全得以落實的關鍵,「很多人都以為安全沒做好,是安全人員的責任,台灣卜內門職掌環保安全衛生的集團經理馮亨強調,安全和品質一樣,都需要團隊合作,他以傳道的口吻說:「不只要獨善其身,更要去影響別人。」

為了激起員工對安全的興趣,卜內門不但善用會議,也不時舉辦海報、徵文比賽,送優勝者出國旅遊,入選者組織委員會,執行比賽中提出的點子。

杜邦更進一步把安全意識散播到公司以外,「每一位杜邦人都是親善大使,」負責公共事務的張靜如談到杜邦的對外溝通計畫時,肯定地說。杜邦目前已在觀音成立社區諮詢委員會,由十餘位地方民意代表、學者和農漁會代表組成,廠方定期向委員會報告、進行雙向溝通。

這些動作都是為了將安全意識扎根,防範危險於未然,如果災害發生,如何把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就得靠緊急應變的功夫了。

杜邦在每個廠都設有安全委員會,之下又細分為五、六個次級委員會,負責協調各種安全事務和緊急應變。以運輸安全為例,平時,由一個名為「rhythm」的三級委員會負責灌輸安全知識,一旦出事,隨即由運輸緊急應變小組處理;小組每組五、六人,包括化學專家、維護、醫護人員,互相協調。

這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已慢慢在國內激起回響。近幾年,在歷經環保抗爭,埋首於處理廢水、空氣、噪音之後,台灣化工業界也開始積極整備,加大對安全的掌握。

安全設施相應而起

台灣石化界的龍頭 中油,已經在林園廠鋪設了一道「周邊環境監測網」,隨時對空氣、水質、噪音、臭味進行監測,一旦有異常現象,警報立即響起。針對化學災害,中油還向杜邦購買一套電腦即時模擬系統,能根據風向、天候……,估計災害程度和受災範圍。

台塑仁武廠在符合政府法令之餘,援引了美國的標準做安全設計,由於平時勤於管理、維護,仁武廠的設備維修費用,只有美國同類型工廠的四分之一。

台灣苯乙烯則著手擬定安全管理、工業衛生的各項工作計畫。今年六月,台灣苯乙烯在高雄林園工業區舉辦了一場化學災害的緊急應變演習;下一步,「要在兩年內成為貨真價實的安全衛生優良單位,」工安環保室主任石金福許下諾言。

不能自絕世界潮流之外

但世界潮流的演進,似乎比台灣改變的速度還要快。當工業安全成為全球性的議題,工業界在安全上的表現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角色時,安全的標準只有愈來愈嚴格。

今年六月,地球高峰會議在巴西召開,先進國家的工界派代表參加,就提到了「安全、衛生、環保」同步進行、永續經營的概念;他們甚至提議,制定統一的安全標準和風險量度,對不遵守的國家予以抵制,不進行技術移轉。

世界在變,「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更安全、更乾淨(對環境無害)的產品,勢必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馬文松提醒:「台灣自然不能自絕於世界潮流之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