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草與巨人-讀書心感錄

石永貴
user

石永貴

1992-09-15

瀏覽數 12,150+

小草與巨人-讀書心感錄
 

本文出自 1992 / 10月號雜誌 第076期遠見雜誌

一、吃飯與讀書

傳統的中國幅員廣大,交通不便,各省有各省的生活方式,也有各省的習慣,但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彼此見面第一句話,總是問:吃過飯沒有?吃飽飯沒有?

可見吃飯是中國人第一件大事。能吃飯,能吃好飯,實在不容易。當然,這也包括親切與人情味在內。在今天,台灣公寓與大廈的生活,就不容易有這樣的親切對話。

這是文化,也是生活。

很少人會問:你今天讀過書沒有?你讀什麼書?

在傳統社會,讀書屬於上層知識分子的事,讀書與做官不可分;如今,讀書屬於學生的事,讀書與考試、與升學不可分。

誰在讀書?

如果不需要考試,就可以升學,就可以升到北一女、建中、附中、台大、政大、清華等校,不知道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還有沒有人會讀書?

事實上,我們日常做事的時間,都在開會,都在忙於賺錢、應酬、看電視、看錄影帶,用在讀書的時間,用在讀書的錢,實在少得可憐。

現在如果你手上有一本書,還在讀一本書,你就有資格成為「讀書人」,因為根據柴松林教授的統計,國人平均一年買不到一本書,只有0.七本而已,而日本人平均可以買到二十七本書。

如何來看一個時代?如何來評價與觀察一個時代?

過去是從兩個層面:縱面,就是歷史;橫面,就是社會;如今,還要加上外在的世界。

尤其我們中國,是很重視歷史的民族,很多價值與問題都在歷史中找答案,如歷史與時代,歷史與文化,歷史與人物,歷史與人才等。許悼雲教授最近的一本書:從歷史看領導,就是一例。

歷史的厚薄,就在書籍,就在書的價值。

中國歷朝,就文化來講,各朝都有各朝的特色與貢獻,外來入侵中原者亦不例外。元曲如何?唐詩、宋詞,就是元曲。滿清十三朝,是整理中國古有典籍最有成就者。現代中國人,對於清朝的瞭解,一是「滿清入關」,一是「乾隆下江南」。其實清朝歷代皇帝,很重視兩件事:一件是考試,一件就是整理典籍。

一朝一國一時代,興亡全在人,也全看有什麼書;有什麼書,就有什麼時代。

好書反映時代精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背景、環境與特色,這都可以從書籍中反映出來,因為時代的主流,還是知識分子,反映知識分子的行為、價值與成就的,還是書籍。

我所經歷的有三個時代:對日抗戰、戰後以及台灣復興時期。

最能表現抗戰知識精神力量是--書籍、歌曲與漫畫。用在教室內的錢穆的「國史大綱」以及用在教室外的羅家倫「新人生觀」,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抗戰以及戰後歷久不衰的小說,題材與精神幾乎多與抗日有關,如徐訏的「風蕭蕭」、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王藍的「藍與黑」等。

戰後局勢的逆轉,從知識層面,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期的書籍,幾乎是空白,香港卻有畫時代的表現,如「半下流社會」等。

台灣時期所形成的「台灣經驗」,前期是「保衛大台灣,反共大陸去」,留下的時代作品似乎並不多,蔣夢麟先生的「西潮」,可稱得上代表作。

後期我們所熟知的,幾乎都是商業掛帥,功利迷信導向,將來有人回憶前塵,不禁會笑著說:「這樣多的人,為什麼受這樣少的人操作與控制?」

西方則不斷地傳出:上帝之死?

上帝早已死了。有關這方面的書不少,也許上帝並沒有死,但信徒只有星期天有時間和他見見面。事實上,上帝似乎被金錢所取代了。

政治的控制,往往是被動的,也可以說是被迫的;商業的控制,是主動的,也可以說是受誘的。但,所得到的結果,並無兩樣。

二、現在什麼書暢銷?

現在書的出版速度非常快,幾乎和報紙一樣;一個出版社每天都在出書,一天可以出一本書,那是稀鬆乎常的事。工廠的女工與公司的小妹,中午也在「看書」,當然,這要歸功於國民教育的成功,漫畫書的出廠與看的速度更快了。

問題還是在她們看什麼書。

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暢銷物、暢銷書。據柴松林教授統計:現在正在流行的暢銷書的前三類是:一、命理,二、投資,三、感情。小說以及一般正經的書,都不太靈了。

命理,不外乎我什麼時候可以走大運、發大財、做大官,要什麼有什麼,求什麼得什麼。

感情,最富傳奇的感情之書,是如何外遇、如何防止外遇、當心性騷擾、如何防止性騷擾。此類「專家」很多,「書」也很多,是熱門電視節目的寵客。

多少年來,升學指南、留美指南、英語速成、股票秘岌,道是另一種「台灣經驗」,書籍之多,多如牛毛。這些「經驗」,不久將登上大陸,隨服務業而延伸其魅力。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三、熱愛平民與大地兒女

歷史離不開人物,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不知有多少人物,活躍在歷史長河或戲劇中。只是政治人物「神話」後,真人真事的傳記,就不容易產生。

我要特別介紹三本傳記的書:晏陽初傳、孫運璿傳和俞大維傳。

一九五五年,晏陽初被美國幸福雜誌譽為當今世界一百位最重要人物之一,也被舉為世界十大革命家。我認為他是現代平民教育與鄉村教育的開拓者;晏陽初的精神,最符合孔子的「有教無類」,他說: 「我不入農村,誰入農村」;

「中國不富不強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私心的人太多了」;

「我愛國的同胞啊!若我們要祖國富強,非人人有公德心不可。」

這就是晏陽初的理念,也是他一生奮鬥的目標。

晏陽初把他一生的知識、道德、智慧與毅力,奉獻給中國廣大的平民。中國廣大人民的可憐、可愛與無助,全在他的生命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歐洲戰場,為中國勞工作「義工」,為他們寫家信。他日夜為他們寫,領悟了;為他們寫信,不如教他們寫字。晏陽初有史懷哲的精神,不愧是農民革命家。

四、台港經驗的大書

自從兩岸關係解凍,蘇聯東歐解體以及台灣錢流向世界各地後,「台灣經驗」成為熱門的學問,到處都是「台灣經驗」的書,其實「台灣經驗」是一本無形的大書。先總統蔣公用人之成功,可以說是「台灣經驗」最神奇的根源。

他先是以軍人為命脈為班底,早期行政院長及台灣省政府主席多由軍人擔任,最能代表的人物有陳誠、周至柔、黃杰、陳大慶等;其後,則很自然地形成「財經內閣」。財經內閣的主力也最為出色,像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均是。

中華民國的「台灣經驗」,最傑出的,是行政院長、財政部長與經濟部長。

工程師出身,北方性格的孫運璿,最為代表,也最為突出。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孫運璿先生突然病倒,不只是其個人政治前途中斷,更影響後來的國運,將來讀歷史的人,一定會說:

「可惜,可惜!」

早期,先總統蔣公還注意以西洋為背景的軍人,俞大維、孫立人、余伯泉、何世禮都是典型。這和後來世局發展重心對照下來,是有遠見的。

談到這裡,為我們所熟知的、具有性格的現代人物有三位--俞大維、葉公超以及孫立人;其歸宿各異,歷史的棋盤,真是錯綜複雜。

到了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時代,他觀察出時代的變化以及未來的發展,很注意三類人才:本土、國際以及大陸。

這些也是今天活躍的各類人物,在這部時代的大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也就是今天活躍的各類人物。而和中共恰恰相反,他們當權的人物,還停留在延安,長征時代,文化大革命人才斷了根。

今天我們大家在讀什麼書,我們讀什麼書,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社會;就像「反敗為勝」這本書。「反敗為勝」不只是一本書,更重要的,它是一個理論,一個信念,就像「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一樣,深入人心,影響很大。

視死如歸的活教材

今天軍中讀什麼書?過去的軍中將校,要讀「曾胡左治兵語錄」,而指導員桌頭更是擺著「荒漠甘泉」、「風雨中的寧靜」;如今的高級將領和政工主管,是人手一冊的「俞大維傳」。這是參謀總長劉和謙上將發給出席將領的書,人手一冊,帶回去讀,帶回去實踐俞大維精神。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九二一砲戰第十六天,俞大維抱病自美國回國出任國防部長。

第二天,九月二十日,他非正式就任國防部長,只簡單對部內官兵講了五分鐘的話,就前往外島巡視,陳副總統及侍從參謀劉和謙隨同前往。

將近四十年後的今天,當年坐在司機旁以及提公事包走上前線的劉和謙,成為中華民國執三軍兵符的參謀總長,這一幕幕活的、視死如歸的軍事教育教材,劉將軍怎能不感動呢?

劉和謙告訴軍中將領,要效法俞大維精神,以俞大維為師。俞大維是現代的「曾國藩」,不愧為曾國藩的外曾孫。

半個曾國藩治天下

曾國藩的確很了不起。大陸剿共時代,我們如有半個曾國藩,中華民國政府就不會到台灣。台灣也出現過「曾國藩」,孫運璿、俞大維就是其中之二。當然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曾國藩出現,尤其是曾國藩的精神,但以現在台灣的政治社會環境,並不容易出現。

曾國藩值得學習之處太多。有一點是我讀完曾國藩集所悟出的道理--勝無常勝,敗無常敗。敗無常敗,乃能「反敗為勝」;勝無常勝,乃有驕將必敗。我研究曾國藩,四個字歸結--鄉人典型。

讀俞大維傳,你會領略到,什麼時候用什麼人。我們對俞大維的雄才大略固然稱奇,但更佩服先總統蔣公的用人精神,事實上當別人說俞大維小話的時候(如顧維鈞在回憶錄中所載),他對俞大維卻多有稱讚。

五、閱讀生命的大書

歷史是很奇妙的,世界也是很奇妙的。

看看當今縱橫商場的大亨人物,往往眉頭深鎖,無限痛苦,無限負擔;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人生何價?看看榮總特等病房的「植物人」,人生何其苦?生命何其痛?

你會跑、有說有笑,就是幸福;你一生有情有義,就是喜悅。

世界就是一部大書,在這部大書中汲取精華,成為充實生命的精神營養劑,使你的知識愈為充實,精神愈為煥發,道德愈為成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行,愈走愈好,完成完美的人生之旅。

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必有一部書,來引導你的精神生活,作為明燈;就正如一個虔誠的宗教信仰者,以經典作為頂天立地、問心無愧的指引。

從歷史來看,人生何其短暫,生命何其微小。蓋世的英雄豪傑,最後的歸宿。都會歸於原位。就造物者而言,巨人與小草,都有同樣的生命意義,也有生命的價值;要緊的是,充分掌握分分秒秒的時間,看些有價值的書,做些有意義的事,就不負此生。以現代生活而言,一本有價值的書,輕易又匆匆從你身邊溜走,才是生命旅途中的重大損失。

(石永貴為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