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出版的《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又再一次開啟了二二八事件的門窗,白先勇將給父親白崇禧一個歷史定位。
白先勇認為,白崇禧對台灣的「止痛療傷」,代表了當時國民黨並沒有讓悲劇持續擴大,而是想辦法補救,有正面的意義。
為了印證父親白崇禧下達的「禁止濫殺,公開審判」對二二八的影響,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共同將政府檔案、電報、當事人的訪談等資料一一整理,來還原歷史真相!
據白先勇的觀察,他發現當今的年輕人缺乏歷史感,到校園演講後,發現許多學生竟對二二八一頭霧水!
不過,白先勇認為,這也不能怪學生,或許歷史教育還有待補足,他盼望讓這段重要的歷史空白,可以使人民了解、理解、諒解後,進一步和解。
(文:Wayne 圖:flickr fauzty)
【原文節錄】
還原二二八, 白先勇給父親最後的禮物
這些年來,白先勇一直掛在心頭上的事,是父親白崇禧在中華民國的歷史缺席。
白崇禧的一生,與中華民國密不可分。他生平第一個戰役,就是18歲時參加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創建民國。之後,他曾指揮北伐與對日抗戰成功,保住大片中國江山。然而,戰功彪炳的白崇禧,一方面為蔣中正倚重,卻也同時被蔣中正猜忌。在台灣歷史教育與研究中,白崇禧始終是一個被抹除的角色。
南山中學歷史科教師邱美娟表示,國中不論是課綱或教材,皆沒提到白崇禧。高中課綱也沒提,僅有部分版本的課本在228事件時提到,「白崇禧來台善後」,僅此一句。「講到戰後的文學一定會說到白先勇,有時反而是因為兒子,才講到爸爸,」邱美娟說。
不過,許多人不知道,如何撫平台灣族群分裂傷痕的228事件,白崇禧到底扮演什麼關鍵的角色?在事件不幸的起點發生後,到底白崇禧如何劃下句點?
今年,白先勇便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將政府檔案、電報、公文、當事人的訪談、回憶錄、日記等資料一一整理,還親自訪問受難者做口述歷史,還原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