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反建派的一絲希望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6-15

瀏覽數 12,600+

反建派的一絲希望
 

本文出自 1992 / 7月號雜誌 第073期遠見雜誌

儘管中共第七屈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興建三峽工程,反建派人士仍然抱著一線希望。

工程涉及的矛盾太多、資金問題、內部路線之爭、國際氣氛改變等,是反建派仍未死心的主因。

會議中憤而退席的台灣籍人代黃順興指出,三峽工程對上海、浦東影響最大,因為長江的泥沙被擋在壩底,會使得浦東海岸失去動態平衡,「以上海的談判實力,動態值得進一步觀察,」他分析。

初期的移民試點能否成功是另一關鍵。海外民運人士分析,三峽工程移民總數一百一十三萬人,而且都是農民,如果出差錯,農民沒有一定流竄路線,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形容三峽移民問題,等於已經「放在聚光燈下」,大家都等著瞧。

中共國力難負擔

三峽工程到底要多少經費,一直各說各話,主辦單位發布的數字,稍早是五百多億人民幣(靜態投資,不含利息和通貨膨脹);後來在人大會中報告的數字,是一千五百億到一千七百億人民幣(動態投資,含利息支出和通貨膨脹)。另一種說法,依過去重大水利工程的經驗,實際支出通常是預估的三到五倍,也就是說,三峽工程可能要花五、六千億,中共國力能否負擔不無疑問。

今年三月,國際水法庭曾裁定,不該興建三峽工程,雖然因為長江不是國際河流,這個裁定並沒有約束力,但卻可以使世界銀行提供貸款的計劃產生變數,也可能使興建三峽工程的財務負擔更沈重。

大陸最近愈演愈烈的內部路線之爭,對三峽何時動工也有直接影響。政治分析家表示,通常政權愈不穩定的主政者,愈是要推出大工程振作人心,而爭議性大的工程,也往往要等主政者地位鞏固時才決定停工;因此,今後李鵬的動向將是關鍵。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有的觀察者從能源政策來分析,認為能源本來就是中央可以控制的巨大能量,一旦經濟搞上去,就會慢慢走向分權;在政治、經濟上,是地方自治或自主能力提高,在能源上,就是改走區域能源,到時候,像三峽這類集中式的設計未必行得通。

也有的學者表示,人大同意興建三峽工程,代表的只有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不是表明反對,就是棄權,這種比數非常「微妙」;一方面保住中央主建者的面子,一方面,破天荒的三分之一不表贊成,也保住反建者的面子,所以表決半天,真正的結論應該是「要上,最近不會上」。他認為,這也正是人大通過興建三峽案後,學界反響不大的原因。

一位了解大陸政治生態、曾任胡耀邦智囊的人士則分析,真正主建的是主辦工程的水利水電部,藉此擴大權限。說穿了,他認為要建三峽工程和申請主辦北京奧運一樣,其實不一定辦得成,但是可以鼓舞人心;從通過到正式上馬到建成,中間差距還很大。海外的人是因為不了解真相,才會恐慌。

多拖一天,就多一分希望

國際上對環保的新認知,是向環境妥協,而不是一定要「人定勝天」,這種思潮正像野火撩原一樣,連部分開發中國家都開始覺醒。大陸能一方面決定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又把這些思潮排除在外?

過去反建者的策略是「拖」,認為「三峽工程晚建比早建好,不建比建好」,只要三峽工程多拖過一天,反建派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

反建派是不是一廂情願?時間會證明一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