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台商企業成敗的主因大約有四:(1)投資模式的選擇,(2)與中共官方的關係,(3)台資企業本身的實力,(4)台商的經營心態。
(1)投資模式:三資企業
大陸法令將外商投資區分三類:獨資、合資與合作經營。在這些型態中,以獨資企業的成功率較高。
獨資係指百分之一百的外資投資,外資通常不能做獨資經營,台商可做獨資經營。
合資係指大陸與外商出資,共同經營,其中外資必須在二五%以上。正、副董事長與正、副總經理均由一中一外方式組成。
合作經營方式則由外方出資,大陸經營,但許多時候外方亦直接參與經營。因此合資與合作經營不易區分。
新進台商多獨資
合資的主要優點有二:(1)可以享有三0%的內銷權,(2)可以藉用大陸人員與當地建立關係。但缺點在於雙方經營理念的差異。外商投資精打細算,以精簡成本,創造利潤為目的;大陸經營者則經常希望以增加人員及其他方式,來圖利自己。尤其大陸高級經理人員(如董事長、總經理)多由官方退休轉任,因此官僚氣息濃厚。有些台商因無法承擔這種低效率的合作方式而結業。也因此,最近兩年來的新進台商大多以獨資方式進行投資。事實上,只要獨資台商能達到某一程度的創匯目標,仍然可以享受三0%產品銷於大陸市場之內銷權。
在獨資情況下,不易與當地建立關係。因此,經營成功的廠商就採取名義上合資,但經營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亦即由台商出九五%的資金,大陸只需提供五%資金,形成合資企業。但契約中明訂經營權完全由台商所有。另一方面,台商仍保留一高層職位(如副總經理)給對方,而該職位專與大陸方面打交道。如此既可保有完全經營權,又可產生良好關係。
(2)與大陸官方關係:人治社會
在大陸這個人治社會中凡事若按規定一板一眼來做,則法令繁多,困難重重。但若人際關係良好,則關節容易打通。有一位廈門台商為了工廠埋設水管,花費不少心血找水力公司人員設計,估價要二十萬人民幣。經該台商宴請相關官員後,埋設水管工程立即進行,費用也降為十二萬人民幣。
另一家廈門台商,更是直接地聘用了一位海關處長,專做對外關係;此外,該公司亦聘請幾乎一半的大陸人才做經理級幹部。該公司被廈門政府視為台商投資典範。
(3)台商本身實力;資金周轉
由於台商投資大陸,其產品多已有訂單,故資金周轉遠比產品市場重要。台商在做投資評估時,常常低估總成本,到實際投資時,才會發現許多不在原計劃中的支出,例如接水、接電的費用、僱用員工的介紹費用等等,這些開辦費用再加上建廠的遲延與開工的耽誤,使台車開始就遭遇到資金周轉的困難。
台資企業成績漂亮
生產過程中也常會遇到問題。例如原計劃在大陸直接購買原料或零組件,後來發現不是延遲交貨,就是品質不達標準,而必須緊急從台灣進口。在當前「三不」政策下,必須經第三口岸轉進,如此又需要多花時日,再加上大陸進口卸貨作業緩慢,因此必須有龐大資金來周轉原物料的積壓。一家在深圳從事燈飾、員工達一千二百人的台商,他必須保持一千五百萬美金的周轉金。因此,若台商本身沒有足夠實力,就容易陷入財務困境中。
(4)台資企業家心態:正派經營
有一些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並非真的在做投資。有些是在台灣失敗後再去孤注一擲;有些資金不足去冒險,有些缺乏生產經驗去嘗試,有些急功近利去撈一筆,更有些行為不檢,發生問題。
事實上,我們在廈門、東莞、深圳看到不少成功的台商。他們都是兢兢業業從事生產,尤其是那些常年留守的台灣高級幹部;他們以廠為家,辛勤工作,全力追求成果與業績。
當這些台商交出漂亮的創匯成績時,大陸官方自然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優待與方便,使得他們的經營更為順利。不少大陸員工告訴我們:來到台資企業工作後,才真正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意義。這些正派經營的台商不但給自己創造利潤,更在大陸員工心中埋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健康心態。他們以後勢將無法再回到工作少做、薪水也低的大陸國營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