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取代紅色成為冷戰後的主色。可是當綠色的潮流席捲全球,台灣卻可能是唯一有著紅色夢魘的國家。
一年多以前,在「國際地圈與生物圈研究計畫」(IGBP)的一次會議,台灣與會的科學家,開完第一天的會議之後,就被迫離席、打道回府。原因是中共抗議台灣參加,「沒有先向北京登記」。
一九八九年,台灣在「蒙特婁議定書專案小組」的工作會上,以觀察員的身份主動爭取;雖然台灣不是簽約國,我們也願意遵守氟氯碳化物(CFCs)管制規定,卻不料,一年後台灣連觀察員的身分也失去了。
雖說「環保無國界」;雖然世界各國齊聲討論「我們共同的未來」,台灣人卻可能成為唯一沒有「球籍」的一群。
可憐的經濟模範生
台灣被列入中共轄下,所遭受的並不只是中央變地方的名號遊戲,台海兩岸關係未定,台灣成為國際環保孤兒,結果可能出現這樣一幅景象;到公元兩千年,台灣所有的電子資訊產品,只要在製造過程中使用了國際列管的(CFCs),就必須向北京政府申請出口核章,才能銷售國際市場。
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所長楊日昌,形容台灣目前的境況就像個「可憐的經濟模範生」,不能依附中共,又無法成為蒙特婁公約的締約國,台灣貿易未來受氟氯碳化物管制影響的產品產值,每年可高達二千億台幣。
「這可以讓台灣亡國!」一位學者擔憂的表示。
台灣的出路在那裡?
外交是最不可能的一條路。六月在巴西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雖然我國經濟、環保、外交等各部會精銳盡出,但只能以工研院的名義參加。環保署原本要在巴西當地買下報紙整版,大做形象廣告,最後決策卻是悄悄參與,避免激怒中共。
面對橫在眼前的氟氯碳化物管制,雖然各個部會異口同聲表示,要在「蒙特婁公約」第四次大會,爭取台灣成為「視同締約國」,卻也人人沒把握,外交部主管的條法司編制只有幾個人,對於突如其來的環保外交,副司長邱仲仁坦承:「台灣在聯合國不具國家地位,很難做真正的突破。」
然而,沒有外交,不能成為台灣拒絕行動的理由。
國際對氟氯碳化物的管制,只是政治、經濟與環保結合的第一波,甲烷、二氧化碳……正等在後面。
聯合國於一九九一年初成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lNC/FCCC),預計在公元兩千年時,限制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於一九九0年水準,至公元二00五年時,進一步削減二0%。
「如果說管制氟氯碳化物對台灣的影響是一%,那麼二氧化碳的衝擊將是一00%。」楊日昌指出。
包括工業、電力、運輸等部門,只要以煤或油做能源,就避免不了排放二氧化碳,也無法脫離受管制陰影。
成長觀念雙向思考
根據美國總統布希的經濟顧問分析,一個國家要達到二氧化碳管制標準,每年需要投資國民生產總額(GNP)的一%到一0%。也就是說,台灣每年要花超過五百億美元。
過去,經濟成長是台灣社會發展唯一的指南針。現在,不能再如此單向思考了。
「在行政院的長期計畫中,台灣至公元兩千年的經濟成長率依然高達六.五%,照此比率,二氧化碳很難不繼續增加,甚至為了有足夠的能源,台灣還需要蓋核五、核六才行。」經濟部官員指出。
然而,核電廠又非台灣一介小島所能承受的。
台大公衛系教授王榮德指出:根據一九九0年「游離輻射效應委員會」(BEIR)的報告,核能游離幅射對人體的致癌力,比過去估計的高出三至四倍。稍一不慎,島內居民遭殃,台灣依賴的外銷也自絕出路。
問題環環相扣,猶如一個又一個的結。
「國際環保事務對台灣的壓力,將如瘋狂加快的時鐘,越來越緊迫。台灣若要存活,現在就必須決定:什麼是台灣不後悔的政策(No Regret Policy)?」台大大氣系系主任林和指出。
什麼政策能讓台灣不後悔?
「台灣的能源與產業結構必須整個翻轉過來。」工業局三組組長黃大仁表示。
依照經濟部能源會的分析,一九九0年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工業部門占三七%最高,其次是發電占三0%,運輸占二一%居第三。而就我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逐年上升的情況來看,如果不加處理,到公元兩千年,排放量將增加六五%以上。能源要如何使用將會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再一次工業革命
根據工研院的估計,國內的能源消耗若能強力執行節約政策,至少可節省一八%,而且因此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是工業部分就將近一百十五億立方公噸。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雄文指出:台灣現在面臨的挑戰,相當於一次工業革命!
楊日昌則認為節約能源是台灣本世紀末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一定要把能源節約也視為一種能源。」
而更深一層的問題則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九七二年在聯合國的一項會議上,有位開發中國家的代表發言說:「工業所冒出來的煙,在我看來就是財源。」二十年的光陰證實這句話的謬誤;這個謬誤也同樣發生在台灣。
從民國七十四年到八十年間,包括造紙、化工、水泥、煉鋼四種工業,用掉了台灣三七%的能源,卻只創造了八%的國內生產值。「它們享受了比許多國家更便宜的能源、在我們的土地上製造最多的污染,有的甚至還躋身策略性工業,接受國家補貼。」經濟部一位官員指出。
台灣過去為此付出多少代價沒有人能計算,未來,卻再也付不起。
選擇綠色科技不後悔
「台灣未來的成長要有選擇性。」環保署長趙少康表示。
什麼是未來台灣工業不後悔的選擇?許多人的答案都是--綠色科技。
日本在一九七一年環境廳成立時,就預見綠色科技在未來世界的影響力,並提出了一百年的發展計畫。今天,當許多國家憂心全球環保管制所帶來的衝擊時,日本人則是「老神在在」,等著其它國家花錢到日本取經。
相對的,台灣一年一百三十幾億的科技預算只有國家總預算的四%,其中用在環保、污染防治、能源節約者更不到一半。
「這是最有潛力也最被忽略的產業。」工業局三組組長黃大仁表示。
環保署副署長李慶中曾形容,環保、污染防治工業在台灣的潛力之大,僅次於航太工業。據業界估計,國內市場每年將達一兆台幣;而未來的的年成長率,可達三0%左右。即便下游的再生加工產業,諸如廢紙、廢輪胎的回收加工,每年的產值預計也逾新台幣百億元。
「環保產業其實是一項服務業;其技術不在新,而在可靠。以台灣的人力資源與技術,絕對有潛力可以進軍整個東南亞的華人市場。」楊日昌樂觀地認為,在講中國話的地區,未來台灣還有近一百六十億美元的市場可以開發。
事實上,台灣發展綠色科技,朝環境大國的方向走,受益的是台灣也是亞洲。以紙業再生工業為例,台灣目前每個月二萬公噸的模造紙市場,若全面由再生紙取代,一年即可少砍四百八十萬株樹,對我國和亞洲的空氣淨化與森林資源保持,都有很大的貢獻。
亞洲第一座全東亞的氣候與空氣品質監測站,即將在台灣北部設立,監測全亞洲的長期氣候變化,受全球大氣污染的影響,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
此外,包括黑潮、地質、生態圈等數個與全球變遷有關的研究,也正在台灣進行。「台灣自然生態的豐富性與在亞洲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台灣有機會在這一波潮流中扮演不可忽略的角色。」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指出。
建立兩岸環境倫理
「全球思考,地方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這是全球變遷運動中所揭示的理念,對台灣而言,立足台灣、放眼亞洲不只是經濟的出路,更是要在這一波綠色潮流中找到自己位置,所必須有的思考模式。
當「地球管理」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台灣如何定位,就看台灣怎麼主動扮演管理者。「我們應該把亞洲視為台灣「永續發展」的一部分。」林和表示。
特別是海峽對岸的大陸,不僅是台灣面對全球綠色潮流的起點,更是無可迴避的終點。
台大大氣系教授柳申明研究台灣北部空氣中臭氧的濃度,發現可能受大陸東南沿海工業排放氣體很大的影響,大陸方面則認為台灣製造的污染源更大。在台灣沿海造成地層下陷、土壤鹽化的養殖業,已大量移往彼岸;過去在南台灣為害不淺的廢五金工業,現在則在廣東省找到了新基地;甚至台電公司都打算把核廢料送到大陸。
台海兩岸環境問題不可分割,遲早總要面對面算總帳,台灣能否先調心態,從以鄰為壑變成一個管理者?
海基會副秘書長石齊平認為,台灣對大陸的工作,多年來以經貿為主,相對忽略了環保,要建立兩岸的環境倫理,有賴台灣方面更主動去做。「我們過去不重視環保所付出的痛苦代價,豈不是最應該提供給大陸的「台灣經驗」?」他說。
全球變遷,台灣在那裡?台灣要往何處行?有一首歌許久未曾聽到了:「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不只祖先們在看我們的腳步,未來的世代也一樣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