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人提議到「遊樂園」玩時,遊客能夠選擇的寥寥可數,不過是兒童樂園、大同水上樂園、烏來雲仙樂園等幾個地方。
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有多少遊樂園,卻成了一道考倒主管官員的難題。雖然政府核准的遊樂園只有五十家,幾位業者私下估計,遍佈全省山巔水湄的遊樂園直逼四百家。
遊樂園的春秋戰國時代
單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就有四十幾家形形色色的「XX渡假村」、「XX樂園」、「XX花園」熱鬧開張。「現在是遊樂園的春秋戰國時代,」一位業者形容。
每逢連續假期,往遊樂園的道路經常車水馬龍,園內人潮滿山滿谷;當數十萬個家庭不惜花上數千元消費,在遊樂園消磨半天時,一種新的休閒文化已經浮現。
國民有錢、有閒是休閒產業賴以生存的要素。過去十年,台灣每人平均所得從三千美元躍升至九千美元,工時縮短和連續假期增加也漸成趨勢。在看好市場遠景下、遊樂園一家家開幕。「我們做過研究,八十五年的國民所得會到一萬四千美元,這多出來的五千美元會花在那裡?四0%會投到休閒娛樂上!」八仙樂園總經理金寧海篤定地說。
投入這一波潮流的業者,部分由失去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轉行經營,部分則是地主自行開發祖產山坡地,更有大集團跨行投資,例如士林紙業技資三十三億元成立八仙樂園,而每年吸引二百萬人次遊客的劍湖山世界,幕後財團則是耐斯和愛之味兩家企業。
遊樂園蓬勃發展的背後,蘊含多重值得探討的社會心理,也透露出這個時代的休閒價值觀。
「這是最簡單、方便的休閒。」在省政府任職的郭先生認為,週末全家到遊樂園玩,既不需事先傷腦筋安排,綜合型的遊樂設施又能讓全家每個人都玩得盡興。一進遊樂園大門,他們必定直奔機械遊樂場,在雲霄飛車、海盜船、摩天輪中旋轉、尖叫個過癮,再到景觀花園散散步、或去露天卡拉OK廣場高歌一曲,最後觀賞民俗特技表演後,再打道回府。
「為了吸引全家每個人,遊樂園必定會走向綜藝節日化,才能老少咸宜,」資深業者游國謙觀察。因此比起爬山、打球等功能單一的休閒活動,許多人覺得遊樂園提供了更簡便而多樣化的休閒方式。這對習慣速食文化的現代人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消費模式。
促進家庭團結的「教堂」
在遊樂園放眼望去,類似郭先生扶老攜幼的家庭型遊客是主要消費韋。留心觀察排滿汽車的停車場,不難發現裕隆、喜美、福特等中級價位的小客車佔大多數,偶爾穿插幾部小發財、中華多利;至於賓士、富豪等名車卻很少見。可見中等收入的家庭,是對遊樂園式的休閒需求最殷的族群。
西方一位社會學者因而對遊樂園冠以「促進家庭團結的教堂」美稱,一語道破在家庭凝聚力逐漸減弱的現代社會裡,遊樂園的角色已超越純粹的休閒功能。
「每次看到阿公阿媽抱著孫子,三代同堂笑得很開心時,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亞哥花園總經理劉彩霞自豪地說。她認為,遊樂園之所以大受歡迎,和工業化社會造成家庭成員疏離有密切關係。「平常人人各忙各的,除了假日到遊樂園玩,全家可以共同分享美好經驗,一起笑一笑外,那裡還有什麼機會?」
大型遊樂器材帶來的刺激快感,一直是遊樂園互久魅力所在,業者也競相引進美、日受歡迎的器材。標榜高品質、高服務,但也高收費的劍湖山世界,甚至將一座小山丘剷平,開發成機械遊樂區「摩天廣場」。造價一億八千萬、三十層樓高的摩天輪,遠從十公里外就向遊客揮手。
那裡往往是遊客最密集的區域。「大海神」一百八十度來回快速搖晃、「冒險飛車」讓遊客接受離心力的挑戰,開關啟動後不久,尖叫聲隨著機器速度的加快,此起彼落;但下了地,滿臉蒼白的男男女女休息一會兒,又忙不迭的牽著同伴的手去嘗試另一種刺激。
三十出頭的李麗珠承認自己莫名迷戀刺激:「速度愈轉愈快,整個人像要飛出另一個空間。」還在唸大學的李承志形容那種快感「很像飆車的感覺」。
ABCD的經營哲學
劍湖山世界營業部經理蕭柏勳以ABCD四個字解釋遊樂園的經營哲學。A(adventure)代表冒險,B(beach,海灘)代表水上遊戲、C(casinO,賭博)代表刺激,D(dream)代表夢想,它們同時也是潛藏在人性深處的欲望。因此,成功的遊樂園懂得運用各類刺激的避樂器材,讓遊客盡情發洩,滿足平日無法實現的需求。
至於這些原始的感官刺激,是否具有深刻意義?各人看法不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漢寶德擔心:「如果下一代的國民,從小接觸這麼多純粹的感官刺激,國民精神生活品質將愈來愈差。」
經常撰文呼籲提昇休閒生活品質的漢寶德認為,今天的中國人,對空間已經失掉了細膩的味覺,「只喜歡辣椒般的刺激。」因此他建議民眾,與其常去遊樂園,不如在家裡享受一個以閱讀、音樂、親子遊戲為主的悠閒假期。「有人做過調查發現,台北市民花最多錢裝潢屋子,卻最少時間留在家裡!」
「直接了當的感官刺激不一定不好!」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夏鑄九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認為民眾對休閒的需求其實反映出他們承受的工作壓力,「有怎樣的社會就產生怎樣的休閒文化!」
夏鑄九不願意從菁英角度批評大眾文化,因為在公共設施不足,生活步調又過於緊張的大環境下,民眾必須自行尋找能夠平衡壓力的休閒管道。
長期來看,遊樂園式休閒文化,究竟會帶給個人和社會什麼影響?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肯定遊樂園對凝聚家庭情感的貢獻,但他認為,休閒的意義還包括去認識和接觸真實的世界,不只是單純的娛樂和殺時間;而沈浸在遊樂園歡樂中,和世界的關係其實很遙遠,「不能認識更多朋友,不能熟識更多花草蟲魚,也不能活動更多筋骨。」
現代「快樂烏托邦」?
南方朔舉出美國的例子,說明大型商業資本製造出的休閒產業,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一個可能影響是「不去就落伍」的休閒價值觀攫住人心。例如,去狄斯奈樂園的次數成為美國父母親相互衡量是否重視家庭的標準。當「你帶小孩去過幾次狄斯奈?」「一次,」「怎麼對孩子這麼壞!」的對話出現時,到遊樂園玩已從一種休閒方式變成價值判斷的依據。
台灣雖尚未出現上述情況,南方朔預測,未來如果休閒產業的經營愈來愈細膩,促銷、宣傳做得更好,也將出現類似的價值觀。
找一個晴朗的星期天,實際到郊區遊樂園走走,就會看到孩子幾乎是跳著、跑著進大門,還沒開始玩已經滿臉通紅;享受過雲霄飛車奔馳快感的成人,神情羞赧中帶著放鬆;老先生、老太太則拎著零食袋,在一旁微笑守候或忙著拍照,每個家庭自成一個歡樂小世界,日常生活的煩囂盡拋腦後。
遊樂園是否是現代社會的「快樂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