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空前劇烈而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富戲劇性的,莫過於我們與大陸之間的關係。一般人直接觀察到的,是經貿關係飛躍的擴展,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層面--我們所願付出的代價和目標,在暗中已經完全改弦易轍。
還記得在過去漫長的一段日子,我們眼裡、耳裡、口裡盡是「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為了完成這神聖使命,甚至可以用盡全部的資源、人力,傾一切身家財產乃至生命安全,去博取一個其實十分渺茫的機會。現在,隨著兩位蔣總統遠去與一個舊時代凋謝,我們的態度也有了轉變。
與過去有天壤之別
今天,在每一位決策要員,尤其是身負大陸政策要務者,嘴邊只掛著「安全」兩個字。我們不能讓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過快,基於安全理由,我們的廠商應該集中在東南沿海;基於安全之顧慮,我們必須以各種掣肘的方式,拖住台商腳步,以免他們衝得太快。
但是,拿今天與過去幾十年相比,我們足以影響大陸,甚至改變大陸政治、經濟走向的力量,遠為強大;我們可以透過比過去更為含蓄而保守的作為,對大陸的經濟環境、基本心態從根扭轉,確實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效益升高不知凡幾,成本同時也從無限高到可以企及的水準,我們卻在此時將效益的評價無限降低,將成本面的重要性大幅高估,於是形成一個與過去正好背道而馳的政策,寧非怪乎?
過去幾年,隨著那些帶頭鑽法律漏洞,偷跑去大陸投資的台商之後,一波波的台灣機器設備紛紛向彼岸轉移,引起了產業空洞化、根不留台灣、經濟倚賴度升高、打擊本土產業的生存機會等疑慮。但是明顯的,台資所及之地,已轉變了大陸人民對台灣的認識,潛移默化地侵蝕他們對共產社會鐵飯碗的信心,薰陶了市場經濟運作模式之若干基本觀念。因此我們可能付出了一些代價,然而幾十年欲以武力達成的目標,卻在不知不覺之間,從根本發生了影響力。
現在大家已逐漸說清,產業空洞化、根不留台灣、打擊本土產業的生存機會等,都是不知長進者的杞人之憂。究竟台灣經濟對大陸的倚賴度已升高到什麼程度,或者可容許升高到什麼程度,或者究竟誰的倚賴性更大等問題,都還沒有定論;倚賴程度與安全威脅之間的相關性,也只有想當然耳的結論。即使確定我們必須支付代價,我們何以對過去夢寐以求的成果不予多論?
倘若畏怯瑟縮的作法,已經讓我們攝取這許多不敢奢望的果實,主動積極、有系統、有策略、有規畫的作為,也許會讓成本有限度的增加,但是透過更深、更廣的影響力,我們有極高的希望,徹底轉變大部分的大陸地區與人民,難道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連這樣一點壯志也消磨殆盡了嗎?
(馬凱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