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和平、轉變、救中國-期望於中共領導人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2-01-15

瀏覽數 15,000+

和平、轉變、救中國-期望於中共領導人
 

本文出自 1992 / 2月號雜誌 第068期遠見雜誌

一、國父遺言

大陸上有太多的歷史古蹟與名山大川沒有去過,在去過的幾個地方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西湖邊的岳飛墓,鼓浪嶼上的鄭成功練兵之所,以及翠亨村的國父故居。

在國父故居的二樓,牆上記載著一代偉人臨終前,以斷續、微弱的聲音吐出的最後幾個字:「和平…奮鬥…救中國。」

那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點二十分。

那時的中國在貧窮、專制、割據與列強欺凌之中。

半世紀以後的中國大陸,仍然貧窮、專制,少了軍閥與列強,卻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市場經濟體系下充滿活力的台灣。

今天如果中共最高領導人,能深刻體認當年國父臨終的遺言,審察現今沒落的共產制度,勇敢地修改兩個字,向全世界宣稱:「和平、轉變、救中國」,這位領導人也會變成另一位歷史性人物。

二、「和平專變」實例

不論大陸是否會出現戈巴契夫,冷酷的現實逼使共產制度不得不修正。大陸上個體戶的興起與經濟特區的設立,正是勇敢的第一步,讓我們提供兩個和平轉變的實例:

一是一九三0年代,當美國陷入最嚴重的經濟大恐慌時,當時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瀕臨破產、四分之一的勞工失業。美國人民沒有以流血革命來推翻當時執政的共和黨胡佛總統,而是和平地投票選出民主黨的羅斯福斯擔任總統。

他推出了一連串的「新政」--政府以財政赤字及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來創造有效需要及就業機會,挽救崩潰中的資本主義,因為這些新的經濟理念來自英國經濟大師凱因斯,也有人稱之為和平的「凱因斯革命」。傳統式的資本主義就此壽終正寢,「混合經濟」(民間與政府共同參與經濟活動),一詞也就變成了「後資本主義」的代名詞。

另一個實例是台灣。為什麼相同的中國人卻產生造麼不相同的生活水準?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每人所得相當於今天的大陸,但是台灣在市場經濟體系下: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允許私有財產,因此財富得以累積。

.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因此經濟得以成長。

.重視教育與知識分子,因此社會得以持續進步。

.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因此中產階級得以形成。

這是四十年來一場默默的、大規模的和平轉變--一些三民主義的信徒甚至說,這已遠離了國父遺教,己脫離了中山學說的軌道,已不再是三民主義了。但不論所實行的是不是純正的三民主義,這種和平轉變的結果是,帶來較好的生活以及較好的遠景。在這種背景下執政的國民黨,在去年十二月的國代選舉中獲得了七一%的選票。贏得了一次高難度的選舉。

三、鄧小平的話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執政黨不想盡辦法--包括武力鎮壓--繼續執政。執政了四十二年的共產黨,如果想在大陸上繼續執政,就要面對現實,和平轉變;以不流血的方式轉變其對經濟的控制,對言論的控制,對政治活動的控制,對宗教的控制,對知識分子的控制。

香港的市場經濟對於廣東經濟改革的影響,提供了最好的佐證。沒有任何政治教條的香港商人,以貿易、設廠、投資、合作等方式把廣東變成了中國大陸最開放,也是生活水準最高的一個地區。

這種和平轉變成功的例子,正為封閉的共產中國打開了一扇窗。鄧小平在一九八四年初就對深圳有過這樣的評價:「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四、不要等到最後一刻

面對一九九二年,人民日報在新年評論中指出:「改革空間仍然很大,改革的工作仍然繁重,我們不要浪費時問,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

誠哉斯言!不要再浪費時間控制意識型態、更不要再浪費時問抵抗和平轉變。即使是為了四千八百萬共產黨員的本身生存,也需要和平轉變。我們期望中共最高領導人,不要在去世前,而要在健在的時候,公開地宣稱:

和平、轉變、救中國。

(高希均所著「經濟學的世界」,所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