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山景市Google總部採訪的最後一天,午餐時分,我和鄰桌台灣籍Google員工Emilie閒聊,我說,「不用再提你們那些寵壞人的員工福利。來說說其他的吧。一些不算光鮮,卻代表企業文化的小故事。」
於是,這個台灣Googler指著這間Yoshka cafe餐廳裡,像生產線一樣長長的供餐區,跟我說了一個故事。
Google從創立,就標榜辦公室裡有吃不完的零食。幾年後,這間善於用數字做管理的企業發現,每位員工來工作後,正因為免費零食,每個平均胖上5公斤!而這些高熱量高糖的零食,長期下來絕對會影響員工的健康。這可不行!
因此,Google總部開設了用米其林主廚設計生機養生菜單的新員工餐廳,這個創舉當時還上了不少雜誌。可惜的是,員工不領情。他們說,青菜到名廚手裡還是青菜,就是沒有垃圾食物好吃。
結果,Google又煞費苦心找來專家做改進,最後決定在餐廳裡提供一部分稍微不健康的菜色,並且把供餐區改成直線型,把健康的菜色擺前頭,不健康的擺後頭。這回,成功了!
這是因為,大家順著直線前行時,會自然多瞧前面的菜色兩眼,多少夾一點,慢慢吃出對健康食物的好感。從這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到Google作管理,做改革的模式。
另一位Googler也說,大家只看到我們有Smart People,我們的制度更Smart, 要不斷跟聰明的員工鬥智,一直要做提升。這個制度是活的,是靠全公司所有人慢慢改造出來的,也就此確保企業競爭力,一直跑到最前頭。
採訪Google,也是為了借鏡,台灣科技業喊了好久的轉型軟體創新,為何做不到?有人說,原因在產業結構,台灣人做硬體太久,回不來了;也有人說,原因在於教育體制,年輕一代從小就害怕當第二名很丟臉,認定念好書就是要去聽過名字的大公司工作,不是做網路創業。
其實,這些所謂的結構、體制,都是制度的一種,都可能改變,活過來,原因在於所有人。從google出走創業的程世嘉告訴我,他知道台灣永遠不可能是矽谷,但是沒有這個島上的人一致團結去愛護,又有誰會幫台灣的忙?
如果你認為這個制度不夠Smart,也許是因為你從未真正加入。與其在外批判,不如一起進來做些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