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個家長的自省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1-11-15

瀏覽數 10,000+

一個家長的自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12月號雜誌 第066期遠見雜誌

每次讀到有關「小留學生」的報導,就不免觸到自己心裡的隱痛,因為,我家也有過「小留學生」,雖然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民國七十二年,服務的機關派我到美國工作時,兩個孩子都在台北念書,老大念建中,老二剛考取建中。內子為了照顧孩子,暫時不能跟我去。我一個人「流落異邦」,不免寂寞,就把老二帶在身邊,讓他在美國讀一年書,台灣辦休學;如果他歡喜美國,就留在那邊,否則還是回來念建中。

這樣的如意算盤,當時以為得計,後來才證明我們付出不少代價。

我帶他到紐約市一所高中註冊入學。很多台灣來的孩子已經先為他打下一片天下。教務處一聽是台灣來的,數學立即編到最好的班,英文自然是較差的班。

不管是什麼樣的班,都是用英語教學。一個外國來的孩子,一下子掉進英文的大海裡,他驚惶無措、掙扎求存的苦楚,家長只有在旁邊心疼,卻幫不上什麼忙。

靜默孤獨的日子

我的上作時間從半夜開始,午後下班;他要自已吃早點。有一天我無意間發現牛奶沒人動過,問他為什麼不喝牛奶,原來美國孩子吸毒者不少,學校下課時廁所一律上鎖,怕學生進去吸毒,上課時才開放,學生要如廁就向老師討鑰匙,中國孩子害羞,不好意思跟老師說,早上也就不敢吃流質食物了。

更糟的是,他的課安排得不好,中午沒時間去學校餐廳就餐,只好買點餅乾三明治帶進教室充飢,而我又不擅烹飪,回家也沒好東西吃,孩子的營養顯然不夠。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人在國外,朋友不多,週末假期,我特意帶他去熟人家串串門子,讓他和及人的孩子玩玩。但是他老是挨著大人,聽一些他沒有興趣的話,也不願和小朋友混在一起;原來別的孩子都說英語,他聽不懂,這樣就更顯得自卑與孤獨。

我的朋友送他啊隻烏,他做完功課,常常把鳥從籠子裡拿出來,默默逗弄牠,可以玩很久。要不然就躺在床上,眼睛瞪著天花板,似乎有很多心事。我冷眼旁觀,心裡很難受。

「留美」快到一年,我覺得也許應該讓他回台灣。建中那座紅樓,是他從小就盼望的;有明及、有熟悉的事物,回去應該使他快樂。但是孩子好強,他說他回建中只能讀高一,他當年的同學都是高二了。

也許正因為這點好強的心,他逐漸趕上學校的功課,而且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校際課業比賽,「為校爭光」。高中畢業典禮上,他是被叫上台領獎次數第二多的學生,我坐在台下家長席上為他鼓掌,旁邊一位美國家長問我:「他是你孩子嗎?你應該感到驕傲!」我說:「是的。」可是我沒有告訴他,我也同樣感到內疚。孩子滿足了我的自私、我的虛榮,我的這點「滿足」,是用他快樂少年時期換來的。

用「愛」作藉口

孩子學校裡有些中國同學,是比他更「標準」、更具「代表性」的小留學生。他們雙親都在台灣,只在美國買幢房子,把孩子丟在那裡學習「自立」。每想到我自已的孩子--一個「單親家庭」的「半孤兒」、就為那些孩子感到難過。當然,父母親都是愛子女的,但是有些人,包括我在內,可能不知道正確的愛的方法。

如今我家那個小留學生已經變成大留學生了,我們回台灣,留他在那兒,雖還算放心,但無法安心,他已很少有機會讀中國書了,用中文寫一封信,結結巴巴,讀來彆扭。我們欠他唐詩宋詞、古文觀止,欠他張曉風的散文、余光中的詩;我們也欠他墾丁、野柳、故宮和兩廳院……。這些都是他的權利,被我們剝奪了,我們對強勢文化的盲目崇拜,對流行的貪婪與追求,卻用一個「愛」字作藉口,企圖掩節這些不怎麼光明正大的念頭。

十有八個小留學生家長都是這樣說的:「小孩從小出去,英語會學得標準。」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自己說別人聽得懂,別人說自己聽得懂,就夠了,把英語學得標準要花這麼大的代價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