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號召募捐、搭平台 把NG食物變好料

企業這麼做1〉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4-19

瀏覽數 6,650+

號召募捐、搭平台 把NG食物變好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食農教育動起來 認真學吃飯

答案是「丟棄」。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調查,國內通路商一年有將近3萬7000公噸食物沒吃過、沒拆封就放到過期,最後當成垃圾處理掉。

「為什麼不送給那些有需要的窮人呢?」很多人都有這種疑問。然而,對企業來說,考量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已,如果有人保存不當吃壞肚子,責任該由誰負?如果有人偷偷拿去轉賣,那又怎麼辦?太多不確定性風險,讓許多企業寧可把食物銷毀,也不敢冒風險。

「民眾看到都會覺得可惜,我們是做食物的,怎麼可能會不心痛?」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柏毅說,過往,賣場頂多是在店內設置一個「惜福專區」,將外觀有損、但品質無損的生鮮、罐頭、日用品集中在一區,特價出清。2014年,一場由法國總部發起,在全球家樂福所舉辦為期兩天的「食物募集」活動,卻成為一切改變的起點。

第一階段〉設立食物募集區

從一次性行銷 變全年固定活動

「只有兩天的食物募捐?這樣顧客才剛被告知,活動就結束了嘛!」

還沒做就可以看見成效不彰,台灣家樂福主動和法國總部爭取,把活動從「兩天」延長到「兩週」,除了在店內張貼海報、在出口布置花車、進行員工教育訓練,還搭配舉辦店內多項商品買一送一,「顧客花一樣的錢,可以拿回家一件,還可以捐出來一件,不是很好嗎?」吳柏毅笑著說。

原本,家樂福預估能募到一兩公噸食物就很好了,出乎意料的是,兩週結束後,總共募到超過30公噸食物。「台灣人非常有愛心,只是沒有人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我們光是劃了一個『區』,大家就踴躍地捐了!」吳柏毅回憶道。

這次成功,給了台灣家樂福很大的鼓舞,於是將食物募捐,從一次性活動,直接變成全年性固定活動。如今,家樂福每個門店,在結帳出口外都設了捐贈區,用圖示和文字告知顧客,歡迎捐贈四大種食物與物資:米麵等的主食類、罐頭食品、調味品以及日常用品。

吳柏毅說,這是台灣家樂福的創舉,也是全球家樂福唯一將食物募捐變成全年活動的國家,現在一年已可以募到超過100公噸食物。更重要的,當一次性活動演變成全年活動,也就開啟了家樂福對於將「惜食」系統化、制度化的思考。

第二階段〉贊助各地食物銀行

串連社福單位 調配物資

當食物募捐變成常態性活動,收到的物資到底要轉交給誰,就成為家樂福第二階段的難題。

「捐贈食物,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你必須去認識他們、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把食物的價值,以及幫助的意義,真正發揮到最大。」吳柏毅說,這是一件需要全台走透透的辛苦事,但不這樣做,「惜食」只會演變成華而不實的公關宣傳。

吳柏毅指出,社福單位最大的困難,在於食物來源的不一定,有時候東西多到滿出來,有時候又等不到食物。例如中元普渡後收到的物資量之多,可能整個倉庫都裝不下,然而平常一天收到的東西,可能根本不夠分,「很多時候,不只患寡,更患不均。」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食物再利用的最完美狀態,是依據各地不同社福單位的當天需求,把對應的食物量個別送達,但對企業來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高成本與高人力任務,「重點不在於家樂福親送,而是讓資訊串聯,這也是為什麼家樂福會持續不斷舉辦食物募捐、贊助食物銀行,我們讓各地的社福團體互相認識,進而結成一個大平台,」吳柏毅說,當大家聚在家樂福,各地原本單打獨鬥的單位,才有機會彼此認識,讓食物的再利用變得更有效率。

2016年底,在家樂福的促成下,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正式成立,集結全國40多家食物銀行,目的就是要互通有無,讓各地社區的食物銀行,在面臨食物不足時,可透過聯合會當窗口,獲得其他食物銀行的支援,提供有需要的民眾物資。

「調配,其實更重於收集,」吳柏毅說,從一開始號召大家捐食物物資,家樂福下一階段更希望建成一個食物水庫,平衡物資輸送,「目前只有40幾家食物銀行,遠遠不夠,我們以今年達100家為目標,讓食物產生更好的利用。」

第三階段〉捐贈即期生鮮品

從乾貨踏入生鮮 協助成立續食餐廳

2016年9月,家樂福攜手原本已經合作食物銀行的台北南機場社區方荷生里長,創辦了全台第一家續食餐廳「書屋花甲」,跨入捐贈生鮮食材的行列,由里長帶領志工收取、整理、分類,重新調理製成餐點或開放領取,將生鮮食物也納入再利用的循環中。

從乾貨延伸到生鮮,這看似理所當然的延續性做法,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新挑戰。

「生鮮需要全程低溫保存,也有更高的衛生安全標準,怎麼找出一套彼此都能安心的做法,其實是一條漫長的路。」吳柏毅解釋,站在賣場立場,食安至上;但對缺乏食物的社福單位來說,有就好,就算過期,看起來沒壞也沒關係。光是這些觀念的釐清、彼此教育,就需要漫長的磨合。

另外,生鮮在店內怎麼收集、保存、放置,才不會加重人力負擔?出了店後,是否能全程保鮮?社福單位志工整理收到的生鮮時,如何妥善處理?這些也都必須建立起合作的SOP。

「最難的,其實是互信,」吳柏毅說,怎麼找到能夠信賴的合作對象,其實是遠比食物捐贈、再利用更困難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家樂福會和南機場的方荷生里長合作。方荷生是最早與家樂福合作食物銀行的社福單位之一,彼此理念一致,也早有信賴,並能體諒各自處境下的某些堅持,彼此卸下心防,才能讓即期品的捐贈,真正受惠於有需要的人。

最後家樂福針對生鮮即期品的捐贈,制訂了以下規範做法:

1. 30分鐘車距:家樂福捐贈冷藏車,對方必須開車30分鐘就能到店,以確保食物品質。

2. 三方親自會面:每一個想要合作收取生鮮的社福單位,吳柏毅都會帶著該店店長、生鮮經理、雜貨經理、食物銀行負責人、需求單位,三方親自會面詳談,聆聽需求、溝通做法,明確界定「你必須要先具備哪些條件,我才能給」。

3. 生鮮篩選標準:與員工教育「哪些能給、哪些不能給」的各種規範。例如蔬果、冷藏類即期品、冷凍類食材可以給,但魚類、熟食等風險較高的食材與食物,絕對不能給。又食材整理後,收到固定的續食箱中,哪些該放冷藏、哪些該放冷凍,都必須一一教導。

「唯有這樣,才能從『一時善心』變成『永續體系』,」吳柏毅強調,每個人對於「惜食、續食」以及「幫助別人」都有不同的想像,每個需要幫助的單位,也都有不同需求,要讓合作順利,必須先彼此理解。

「那為什麼家樂福敢先跳下來做?因為我們相信,大家都想要讓世界更好,」吳柏毅笑著說,會願意投入惜食、續食與食物捐贈這塊領域的,一定都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與其去提防那些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風險,為什麼不去先試著相信對方,一起找出對彼此都有保障的做法,共同來讓這件事情成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