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公開上市,共募得250億美元(約台幣7701億元),創下IPO紀錄,引發世界對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的期待。但2015下半年開始,中國大陸創業圈隱然進入資本寒冬,網路新創泡沫開始浮現。
曾一度統治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估值高達460億美元的小米,在銷量不斷下滑後,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克雷.薛基(Clay Shirky)直指,小米雖然仍是獨角獸,但現今如要嘗試融資,估值應該在40至100億美元間。美國也有相同情形,包括Dropbox、Evernote等幾間網路新創公司,均被下修估值。
FED升息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對此,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認為,阿里巴巴IPO後,激勵中國大陸內部對網路產業的投資,當時站在浪頭上的O2O市場,不管商業模式是否有獲利空間,只要能產生營收,就會被投資。
「但醜媳婦總要見公婆,」2015年底,美國聯準會(FED)近十年來的首次升息,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已經走了八年多頭,FED突然升息,讓投資人意識到空頭開始,投資轉趨保守。
「不過這嚴重性應該沒那麼高,」林之晨指出,估值下修的企業,某些本來就不該被投資;另外一些公司的本質則不差,例如小米,仍有一定營收和獲利。
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也說,許多新創公司尚未成熟時,會把小的募資成功當成公關事件操作,以獲取更多資金,而此循環已到了盡頭,「所以網路新創公司下修估值,是可以預見的。」
那台灣的網路新創產業呢?是否也有類似中國大陸、美國泡沫化的情形?
「台灣一直沒有泡沫啊,所以沒有泡沫化的問題!」林之晨啞然失笑,「反而有一個『反泡沫』的現象。」意思是指,台灣普遍對網路公司不夠支持、不夠有信心。
創業家兄弟董事長郭書齊,對於台灣網路產業發展,可能最有體會。他曾兩度創業,2007年創立地圖日記,2010年被Groupon收購;2012年成立創業家兄弟,旗下目前有生活市集、好吃宅配網、生鮮市集、3C市集和姊妹購物網等五個垂直電商平台,去年10月底創下短短四年便上櫃的成績。
郭書齊認為,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雖然出現愛情公寓、無名小站等新創團隊,2008年金融海嘯卻隨之而來,台灣的網路新創團隊始終辛苦。一直要到2010年,智慧型手機問世、App日漸風行,台灣才在網路產業看到那麼一點機會。
網路公司股票較不受青睞
「但和中國大陸、韓國、美國,甚至是愛沙尼亞比,力道還是差遠了!」林之晨強調,台灣現今只覺得網路是個還行的產業,卻未意識到會是21世紀決定國家興衰的核心產業。
例如網路公司的股票,向來不受台灣投資人青睞。除了創業家兄弟,去年上櫃的網路新創公司,還有隆中網絡。隆中網絡和創業家兄弟的上櫃價分別為106元和66元,但上櫃後沒多久,股價便直直落,至2月中,股價已分別降為88元和59.4元。
事實上,兩間公司的體質都比同類公司好。創業家兄弟的財務表現便較商店街(PChome)佳,去年營收達到31.31億元,較2015年成長29.52%。商店街去年營收則為16.22億元。
林之晨分析,這可能和投資人習性有關。台灣40歲以上的散戶追求穩定,多買殖利率高的股票;30歲以下、較理解網路產業的年輕人,則好買ETF權證;外資通常要找上市櫃已有一定時間、市值較高的網路股,「大部分的網路股就剛好在三不管地帶。」
郭書齊則認為,過去投資人評估一間企業的價值,常以設備、土地多寡為標準,但網路公司無法如此實際衡量。對台灣投資人來說,仍需要時間,等待傳統和網路產業在版塊的推移,「創業家兄弟在四年內掛牌上櫃,已經完成一個里程碑,相信未來有更多的網路新創公司,走向資本市場,也有更大的力量讓投資人更了解網路產業。」
展望今年全球資金局勢,似乎充滿不確定性。川普年初就任美國總統後,在經濟、貿易方面的表現屬鷹派,「今年的股市、政局都還很難講,」吳德威表示。
「FED將進入升息循環,預告今年會升息三次,熱錢回美是確定的,」林之晨說,原本部署在台灣、尋求成長的資金會回到美國;但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外資、內資不斷叛逃,「所以台灣被夾在中間,很有趣。」
從此層面來說,台股近日連番大漲,持續湧入熱錢;市場也盛傳,今年將有4000、5000億的資金從中國大陸回流台灣。
解方1〉 要有全球化格局
在詭譎的情勢下,台灣新創團隊該如何因應?
2016年美國《富比士》雜誌最佳創投榜Top30唯一的台灣人童士豪曾建議,台灣新創團隊一定要到國外磨練,把格局拉大。
亞洲最大旅遊體驗平台KKday執行長陳明明進一步指出,如果視野放在全球,找尋國外資金就變得格外重要,「你的市場是全球,就要有計畫地找國外資金,重點不是他投多少錢,而是他能為你帶來國際的資源與協助。」2015年創立的KKday,陸續經過種子輪、A輪融資後,去年底再度完成A+輪700萬美元的融資,其中不乏國外資金。
郭書齊也建議,台灣新創團隊募資環境確實比過去好,但相對的,投資人看得多,也變得更精明,因此新創團隊必須隨時處在準備好的狀態。
那新創團隊可以朝哪些領域努力?
自2010年開始,App已風行近七年,吳德威指出,近來智慧型手機的成長放慢,App下載的趨勢也在減緩。他認為,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將是未來風口。
解方2〉 AI、智慧汽車正夯
AI的實際應用,將能在聊天經濟和智慧汽車兩大方面發酵。林之晨說,未來三到五年,消費者透過LINE、微信(WeChat),將品牌的聊天機器人加為好友,藉此購物、下單,會是一大機會。微信經營聊天機器人頗有成果,國內多家廠商也已投入,OTT影音平台CHOCO TV便率同業之先,推出聊天機器人服務。而Amazon Echo、Google Home的語音購物,也是一大趨勢。
智慧汽車同樣被看好。全世界汽車一年銷售量為8000萬輛,不論新舊廠牌,都會向智慧汽車邁進,衍生出的車聯網、電動車、自動駕駛,是能著力之處。
另外,對通路、電信、媒體等傳統產業來說,每年營收、獲利不斷被網路產業侵蝕,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林之晨建議,傳統企業想有新生命,未必要自行成立獨立部門,商業合作、轉投資、併購都是可行的方式,國外已有Google收購YouTube、Android,國內則有城邦集團併購痞客邦,以及遠傳收購時間軸,發展電商、影音領域等實例。
網路新創等待春雨,創投資金、投資人的青睞,都是他們可以成長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