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養成期長,東海建築系學制設定五年,前三年是建築設計基礎教育,訓練空間整合、基礎建築結構、工法;四年級開始培養獨立思考,學生依興趣選擇系上不同專長與方向的老師,五年級全心投入畢業製作。
沿襲1960年創系以來的美式教育風格,東海建築系偏重設計發想,鼓勵學生盡情創作,每週有12堂設計課,為全台建築系之冠。
人文+現代主義的新舊融合
建築是當代文化的展現,創系教授漢寶德引進西方現代建築教育,卻又保留濃厚的人文精神,其中不得不提東海建築系的招牌──羅馬異地教學。
東海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學生於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跟著老師到羅馬實地觀察、創作,今年邁入第11屆。從古羅馬帝國的壯觀遺址,到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建築的華麗繁複,一窺西方建築史縮影:上溯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的舊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現代可到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21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
除了羅馬建築巡禮,邱浩修表示,近年也跟米蘭理工大學合作,赴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
亞洲崛起 東南亞建築交流
2015年正式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經濟規模超過2.6兆美元,是世界的第七大經濟體,被喻為下一個「中國」。經濟發達意味著城市建築的進步。東海大學跟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印度孟買大學KRVIA建築學院、印尼Petra Christian大學建築系合辦「亞洲城鄉與建築論述平台」,學生曾經造訪喜瑪拉雅山下的列城(Leh),在高海拔地區構思民生用水問題;也帶國際學生拜訪宜蘭的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探索台灣風土建築。
「世界觀不是只有歐美,亞洲正在崛起,我們希望學生有這樣的眼界,」邱浩修說,學校因與東南亞多年交流合作,也開始有學生選擇到越南就業。
此外,綠建築是近年顯學,究其根本,建築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邱浩修說明,學生創作中開始納入永續概念,開發回歸自然的建築媒材。好比有學生用海鹽蓋臨時屋,為有需求的人提供暫時住所;也有人開發軟水泥,水泥混入橡膠,建築跟人一樣,有骨骼也有肌肉,房屋有彈性,當地震來時就可以吸震,不易倒塌。
【需要的學生特質】
第一是觀察敏銳,懂得觀察生活、再進一步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第二是要有耐心,喜歡親手操作,建築系花費很多時間在課業上,要長時間打磨。此外,基本美感、對空間構造概念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