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
一九六四年,原子彈試爆成功,這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刻。
一九八八年,每人所得超越六千美元,晉入世界「高所得國家」,這是中國人抬頭挺胸的一刻。
可惜,一個發生在大陸,另一個發生在台灣,一邊因軍事成就所產生的自負引起另一邊的不安;一邊因經濟成長所產生的自信,也引起另一邊的自卑。
分裂的中國,無法共享那百年來忍辱負重後的揚眉吐氣,也無法共享那擺脫貧窮落後的抬頭挺胸。
「國家統一綱領」開宗明義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統一,在講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
對中共當局,我們不敢有美麗的憧憬。
對中國,我們不敢不有歷史的責任。
這個責任,就是把中共的中國,變成中國人的中國。
在台灣,一些中國人,不要隨著「獨立」的節奏就渾然共舞;在大陸,一些中國人,不要吹起「統一」的號角就勇猛衝刺。
「國家統一綱領」是一個為全體中國人設計的統一藍圖;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忽視它。
要讓中國真正屬於中國人的中國,不論那一個黨執政,都必須滿足中國人的願望。
這就是為什麼「統一綱領」的原則指出:「中國的統一,應以發揚中國文化,維護人性尊嚴,保障基本人權,實踐民主法治為宗旨。」
二、有進程表,沒有時間表
中國統一是我們的目標。它有進度表,沒有時間表。
近程:交流互惠階段。
中程:互信合作階段。
遠程:協商統一階段。
每一個階段的實際時間可長可短,全看情勢的演變,與對方善意的回應。
近程階段的條件,具體清晰合理,如:
.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
.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
.設立中介機構,維護兩岸人民權益。
.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
中程是分裂與統一的中途站。經過了交流互惠,建立了良性的互動關係之後,兩岸關係在這一階段將出現重大的突破:
.雙方關係由民間而官方,產生了對等的管道。
.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由間接而直接。
.雙方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及其他地區。
.兩岸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
.兩岸高層人士互訪,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
只有謹慎地經過了近程與中程階段,才有可能晉入遠程的協商統一階段。
在這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秉持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討憲政體制……」
三、我們相互需要
如果分久必合的歷史預言正確,那麼一世紀以來,中國人所承受的凌辱、貧窮、專制都將一掃而空。 不再有朝代更迭的恐懼,只有民族奮發的雄心。
面對統一的激情與所須付出的代價,西德總理柯爾說:「我們互相需要。」
在台拉維夫猶太人流亡的博物館中,有一句震動心弦的話:「所有的猶太人對彼此都有責任。」
台灣與大陸互相需要。
所有的中國人對彼此都有責任。
在中國沒有統二前,台灣所應當做的,正如行政院郝柏村院長在立法院所說:「以深厚的台灣情來建設家園,以恢宏的中國心來轉變大陸。」我們再補充一句:「以高貴的民族魂來逐步統一中國。」
(高希均所著「對有權人說實話」、「追求活的尊嚴」等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