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她拖著疼痛,先跑了附近醫院,醫師一看認為是長期姿勢不良、搬重物,脊椎狹窄壓迫神經所致,遂開了止痛藥服用,並指示積極復健。
但經過多日,疼痛症狀仍無法緩解,她又去別家醫院看,除了要求照X光之外,也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因為她很擔憂,如此劇痛豈能是吃止痛藥就能解決?每次痛起來,不免胡思亂想,是不是得了甚麼不治之症?
這肯定是許多因為脊椎狹窄、長骨刺、脊椎側彎壓迫到神經的患者,所擁有的共同寫照。
疼痛到睡不著,更是必經惡夢,逛醫院成了常態,與醫師之間的信任感,時常因為疼痛而崩毀殆盡。
如何與病患建立信任,一直是骨科醫師的難題。
台中市北屯路上的光仁骨外科診所,醫師陳國光卻能與患者建立長期信賴,不少病患跟著他十幾年,看久了就像朋友一樣熟識,也直接減少病患逛醫院所帶來的健保資源浪費。
「陳醫師很會跟病人聊天,他有當垃圾桶的天賦,」診所內的護士,私下笑著說,患者看病都會順便吐苦水。
破除迷思,是看診第一步
眼前這位帶著眼鏡,眉目慈祥,今年61歲的陳國光,看診時的確沒有醫師的架子,開口第一句,除了問病,也問「人」。最近好不好?從哪裡來?也難怪陳國光開業18年,總共累積的病人,就超過七萬例。
1998年開業之前,陳國光就是主任級的醫生,如何不讓患者被「痛跑」,他深諳其中要花的功夫。
陳國光認為,骨科的患者容易聽信民間偏方,因為太痛,往往一段時間沒有治好,就會跑去各種國術館「喬」骨頭,尤其台灣國術館林立,一不小心就會喬出問題,還可能延誤治療。
「以前就有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因為筋骨痛跑去國術館,喬了老半天,直到診所來檢查,竟是骨癌,」陳國光猶記,年輕人因而延誤就醫好幾個月,一聽是骨癌,難過得當場流淚。
破除迷思,就是陳國光的看病第一步。只要來到他的診間,無論是腰痛、腳痛等,一律先去照X光,X光就像骨科醫師的眼睛,80%的問題,一照就能現出原形。
如此,不僅讓患者心安,透過X光片反覆仔細說明,也能建立雙方信任感,否則病人又得要到處亂跑。
自己的患者,他都親自動刀
其次,減痛更是骨科的當務之急。其實很多人不願上骨科,寧願找國術館,很大的原因就是必須吃「止痛藥」,只要聽見要長期吃止痛藥,各種傷肝傷腎的謠言便翩然而至,揮都揮不去。
陳國光不只注重復健,請了多位復健師之外,也常召集中部50多個骨科診所的醫師,一同開「讀書會」,共享治療新知。
若有最新的醫學資訊,立即相互更新,為的就是給患者最新的治療,藉以降低疼痛感,排除患者心內的各種疑慮。
行醫多年,又曾是骨科主任,他也與大醫院合作轉診。但如果是自己的患者必須開刀,都由陳國光親自動刀。「畢竟病人跟你跟久了,醫院的醫師有時候資歷較少,所以我到現在還是要開刀,」他解釋,可不能辜負了患者對自己的信任。
2015年,是台灣老年人口超過14歲以下兒童的交界點,骨科將是未來長期照護重要的一環,老人骨鬆、脊椎、髖關節的問題都將接踵而至。
為此,陳國光計畫結合骨科與日間老人照護,期望能把老年人照顧的穩妥。
他感嘆,會有這個動機,是因為看了港片《桃姐》深有所感,開始盤算什麼樣的做法,能減緩老年人的關節退化問題,讓老年人的各種病痛得到照顧。
邁入耳順之年的他,沒有一點倦怠感,對工作的衝勁依然十足。在他看來,骨科醫師的成就感很高,「你看病患,原本痛得要死不活,經過治療就好了起來,甚至能活蹦亂跳,成就感怎麼可能不高!」陳國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