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複製矽谷,但只有北京成為矽谷的對手。」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段話,點出了北京的不簡單,能在短時間內建設了國際級的創業生態系統。
當大陸正邁向有史以來最瘋狂創業潮時,北京中關村絕對是最大亮點。
北京地鐵四號線有一站名為中關村,出口便是電子一條街,包含在「一區十六園」的空間格局裡,總面積488平方公里,約是1.8個台北市大。
科技新創企業逾1.3萬家 暴增兩倍多
就在這裡,蘊含了巨大而活躍的創業能量。根據中關村管委會的統計,僅2014年,中關村新創辦並有實際經營活動的科技創業企業超過1.3萬家,是前一年的二倍多。
《福布斯》中文版連續四年致力於尋找中國最優秀的年輕創業者,在2015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這份名單中,出自中關村就占43%。
專事報導內地新創公司的科技部落格「36氪」的調查也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分布,北京占36%,獨占鰲頭。北京地區的投資活躍性亦遠超其他地區。
在中國新一輪創業大潮中,深圳以智能硬件創業取勝,上海以互聯網金融及O2O服務居多,杭州以網路電商為主力,北京則屬科技發明、互聯網平台和基礎研究的「綜合型」,最新的互聯網概念的誕生,都從這裡出現。
信手拈來都是案例。「face++」為阿里巴巴提供的金融級精確人臉識別技術,在漢諾威國際電子展上引起轟動;麓柏科技(NetBRIC)研發的全快閃記憶體軟體定義雲存儲系統產品,獲Facebook美國資料中心試用;優納科技在工業智慧型機器視覺檢測系統領域與富士康開展全球戰略合作。這些公司均內建著中關村的創新基因。
《遠見》記者訪問了北京那刻科技聯合創始人袁文光,他有點小開心,因為他在2013年7月二次創業,隔年就拿到了近千萬人民幣(約5000萬台幣)的天使投資,「通常天使都是百萬左右」。
獲得投資的同時,他也加入了時尚集團的孵化器Fcamp,讓他覺得「在北京創業很幸福。」
的確,在中國,實在找不到第二塊天使投資人比中關村還多的地方了。近1萬多名來自創投機構和上市公司高管的投資人,像精密雷達般監測,分秒探尋著哪一個新創團隊深具明星相。天使投資人如此活躍,乃至於周邊的北大、清華……,愈來愈多大學高校教授也成為學生創業的天使投資人。
去年才興建的「創業大街」,更是中關村創業特色的聚焦亮點。
還沒靠近創業大街,遠遠就能看到一塊巨型LED螢幕矗立在街口,打出的每一禎廣告,都跟創業有關。這條中國唯一以創業命名的街道,不過200公尺長,1分鐘能從頭走到尾,大多是三層樓。這麼小,卻要讓遠方的人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巨大。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崛起,成為了中國創業的風向標,」知萌諮詢機構首席執行官肖明超指出。
一項數據足以佐證這條街的誘惑力:中關村創業大街2014年6月12日正式揭牌,過去一年來,約200個團隊獲得共計近10億人民幣的投資。
實現「從概念到公司」的創業夢想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核心,在於很多只有創意的人,在這裡實現了「從概念到公司」的創業夢想。若試圖描繪一張「北京創業遷徙圖」,中關村創業大街往往是起始站,30餘家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創業服務機構,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致力於為創業者圓夢。
就在這條時尚的「InnoWay」,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創業生態系統,所有想創業的人在這裡可以很容易找到資本、找到機會。「這裡已經成為原創思想的發源地、彙聚地和交流地,」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指出,創業者可能剛剛有了創業點子,這時就可以到創業大街去,街區集聚了氪空間、飛馬旅、京東智能奶茶店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
創業者得到一張免費的辦公桌以後,在此進一步確定創業戰略,很多咖啡館敞開大門歡迎展示創新的技術產品,路演創業專案,也獲得更多機會在媒體上曝光。
藥給力CEO任斌便是一位從中關村創業大街吸取了不少養分的創業者,他很喜歡這裡專業人才聚集、孵化器普及、投資者密集。
中關村所孕育獨特的「創業咖啡」,如車庫咖啡、3W咖啡、並購咖啡,以咖啡文化和創業文化為主題,也為草根創業者搭建起低成本創業平台。
點上一杯30元人民幣的咖啡,可以坐上一整天,這裡提供免費上網,影印機和傳真機一應俱全,也算得上簡易辦公室了。周邊都是想圓夢的創業者,彼此交流專案方向,諮詢融資資訊,甚至能巧遇未來的核心團隊。
「有時候喝咖啡聊自己的事兒,有人聽到感興趣,就會加入交流,」任斌回想剛剛開始創業時的情景,咖啡館裡常辦一些小型沙龍,他在台下聽,看到誰在哪方面強,會私下找台上講者幫忙推薦人才。
打造最為完善健全的創業生態
為什麼北京能引領中國創業風騷?關鍵在於成功打造了中國最為完善健全的創業生態。
這個生態系統的第一層,是百度、新浪、網易等大批成功的網路公司,帶動了當地創業。
第二層是北京海澱區高校雲集,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等,是創業產業發展的智慧源泉,也培養了大量的創業人才。
「北京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創新思惟,」過去三年扶持不少服務業創業、飛馬旅發起人之一郭昕說,北京的創新創業之路起步較早,大學及研究機構,海外歸來的學者,帶來大量的資訊與連結。
第三層是政府引導。郭昕指出,北京政府特設兩級創業支持機制,一是專業的科技園,如中關村的「一區十六園」,承載了北京大部分的IT和創新發明。二是區政府,鼓勵資金投入創新,並引導設立創業園區,如中關村創業大街、朝陽區的望京等。
再一層是豐沛的資金。北京聚集了一大批的天使投資人和創業投資、科技銀行、科技擔保、融資租賃等機構,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有機融合。
郭洪舉了一個妙喻,天使投資的興起,已成為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中的「腐殖層」,提供了廣闊而肥沃的土壤。
「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則是充斥整個生態系統的清新空氣。資料顯示,中關村連續創業者占所有創業者比例為37%,其中創業成功再創業比例高達89%,創業失敗再創業比例為11%。不怕你失敗,只怕你不創業。
這座「不是矽谷的矽谷」,跟著中國創業大潮一起脈動,正在成為打造創業環境的華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