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來,隨著工商社會發展,台灣農地愈來愈支離破碎,農民們想要找到幾十公頃以上的完整農地,幾乎不可能。在屏東內埔鄉龍泉村卻有座占地750公頃的老埤農場,相當1萬7857個國際標準的籃球場大,放租給約50個農戶,堪稱是全國碩果僅存的大面積農地。
栽種鳳梨逾百年 曾進貢天皇
日據時代,這裡被日本人發現適合栽種鳳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由於水果味美甘甜,當時還進貢給日本天皇,成為屏東人口中的「鳳梨山」。
但是今年的9月30日,鳳梨產值占屏東1/10的這片鳳梨山即將消失,農場已被新地主台灣農林公司取得,將開發成全國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這是台灣最後一塊大面積農地,以後再也找不到了,」今年75歲的前台鳳老埤農場場長李連聖無限唏噓地說。
7月10日,當昌鴻颱風襲擊北台灣時,屏東卻風平浪靜。烈日當頭的午後時分,汗流浹背的農夫們全身包緊緊,正埋頭整理鳳梨田。當看到來訪的《遠見雜誌》記者時,臉上無不泛著淡淡哀愁。
「我不知道明天在哪裡?」今年60歲的蔡榮謨,25年前就在這裡種鳳梨,他望著北邊的大武山,茫然地說,每年7月中旬是摘除鳳梨種苗以便10月耕種的季節,現在農地要被收走,摘還是不摘?摘了又要種哪裡?跟蔡榮謨有相同命運的,共約50個承租農戶、350個家庭,不知何去何從?
回溯這塊土地的淵源要從1913年談起,原本屬於台灣鳳梨株式會社所有,日本戰敗後,1955年政府承接原有經營規模,改成立台鳳公司,繼續大規模種植鳳梨,並製成罐頭外銷,之後民營化並成為上市公司。
台鳳在鼎盛時期,於屏東、嘉義、南投、花蓮各地大量栽種鳳梨,其中又以占地1000公頃的老埤農場條件最好。當地山坡高度約60至150公尺,呈東北向西南傾斜,日照充足、排水順暢,土壤為酸性紅土,水質好又多露水,讓果實更加甜美,加上面積大,適合機械化種植熱帶水果。
「當時可是亞洲最大的鳳梨專業農場,」李連聖回憶著說。但隨著台灣工資逐年上漲,鳳梨罐頭不再具外銷競爭力。1980年代,台鳳關掉工廠,將農地出租,還將南邊的250公頃賣給政府,成為屏科大所在地,老埤農場縮為750公頃。
農民無奈以對 「未來要斷炊了」
過去35年來,這塊偌大農地陸續吸引當地或外縣市農民落腳,最老的承租戶已經81歲,最年輕的只有32歲。2/3種鳳梨,其他則種木瓜與香蕉等三大屏東主要水果作物。
但2003年台鳳爆發財務危機,農場被迫於2008年法拍,由台灣金聯資產管理公司接管,雖然地主換人了,農民還是繼續承租耕種。
未料今年4月15日,一則新聞驚動了老場長李連聖。台灣農林以39.3億元跟屏東法院標下老埤農場債權,預計規劃成台灣最大的茶葉生產地。
他趕緊奔相走告,獲悉的農夫均不敢置信,甚至反問:「怎麼可能?這麼大一片農地,有哪家企業想買,務農又不是門好生意。」
毫無心理準備的農民,急得像熱鍋上螞蟻,四處尋求協助。由於鳳梨、香蕉、木瓜都是兩年生作物,必須兩塊地輪種,才能年年有收成。因此台灣金聯的合約,有一半租期今年9月30日即將到期,另一半是到明年9月30日。
儘管這塊農地將持續做農用,農林取得過程也一切合法,但得天獨厚的老埤農場讓許多農民找到存在的價值,直至今天還養活著50個承租戶、約350個農民家庭,他們栽種的水果品質穩定,不管是鳳梨、香蕉或木瓜,批發商都願意用高於行情3至5元的價格收購,甚至還能種出一顆零售200元的鳳梨。「我從未想過種鳳梨可以改變一生,」一位不具名的農民說,以前負債累累,老埤農場幫他找回自信、還清債務,擁有幸福家庭。
「一旦土地收回後,馬上就要斷炊了,」蔡榮謨愈想愈怕,5月開始整合力量,最後共有19位農民連署,6月陳情屏東縣政府協助解決。
《遠見》記者來到農場時,法院為完成點交,已拆除絕大多數地上建物。這天十幾位農友聚集在僅剩的工寮中,或站或坐,娓娓道來面臨的困境。
土地收走 飽滿果實將碾碎
今年43歲的葉坤林即便接受訪問,仍不斷滑手機找農地,看得出他心急如焚。八年前,在中部上班的他因太太是屏東人,為就近照顧家人,在親戚引介下,到老埤農場種木瓜、香蕉。
一年前耳聞台灣金聯要拍賣的風聲,心想不管是真是假,還是先未雨綢繆吧,沒想到一年後的今天,仍然一籌莫展。
他天天上網,逛遍政府各相關網站,都沒有合適的大面積農地,找來找去只有屏東的恆春、滿州還有農地,但是那裡風大,土質只能種洋蔥、蒜頭,不適合種水果。他嘆口氣說:「有等於沒有。」
葉坤林又想到農委會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研究後卻發現承租有困難,「現在不要說1甲地,連3分地都很難找到,」前兩年才買房落地生根的他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是好?
當年鼓勵葉坤林務農的是37歲的潘世文。十幾年前,潘世文就跟著父親種水果,七年前自立門戶,租2甲地耕種,目前育有小六、小三兩個孩子。當他在5月得知消息後,也開始尋找替代農田,幾乎逛遍大街小巷,還是找不到合適農地。
為對抗惡毒烈日,正在農地忙碌的潘太太,包著一身密不透風,32歲的她無奈地說,這些年已跟土地產生感情,木瓜可以從7月採收到隔年元月。但今年9月,土地就要被收走了,屆時只能眼睜睜看著果實累累的木瓜樹被碾碎一地。
除了適合種植的農地難尋外,農地價格愈來愈貴,也是這群農戶所面臨的困境。
50多歲的周崑雄每天清晨4點就起床,到鳳梨園工作到晚上7點,夫妻倆必須請外勞照顧老母,才有辦法務農,全家六口就靠這3甲地為生。他曾夢想擁有自己的農地,不用再擔心受怕租地了,沒想到連屏東的農地都快速上漲。
以屏科大附近為例,每分地已漲到200萬~250萬元,1甲地就是2000萬~2500萬元。「種鳳梨至少要3甲地,才能養活一家人,誰拿得出7000萬買地!」他自嘆一輩子都不可能夢想成真了。
坐在一旁的周太太愁容滿面。只要政府願意幫忙找地,就算分散各處的畸零地,她都願意去種,「實際狀況是,連幾分地都租不到,」周太太兩手一攤說。
租不到、買不起 連農地租金都上漲
這陣子也不眠不休找地的蔡榮謨,突然想到老埤農場有750公頃大,農林不可能全部開發,發現農場南方的牛角灣溪有塊近30公頃河川地,想買下來讓兒子永續經營,沒想到一詢問,竟然要2億~3億元,「我要是有2億~3億元,也不必種鳳梨了,」他覺得很不可思議,連河川地都這麼貴。
租地租不到、買地買不起,現在連農地租金都上揚了。老埤農民找地的風聲早已傳遍屏東,許多農友都很怕50位農民統統跑來搶地,唯獨地主樂得漲地租。例如有一塊退輔會撥給老榮民的地,前兩年1甲地租金5萬~6萬元,去年變成8萬元,今年5月農林進駐的消息曝光後,馬上漲到12萬,甚至想租都還租不到。
一位不願具名的何先生,好不容易在此安身立命10來年,正直壯年的他激動地說,與其提心吊膽農地會被收回,不如到海外奮鬥,國外可以輕易租到50甲地,同樣都是打拚,為何要留在台灣?
不僅老農民憂心如焚,還有一群跟著家族務農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將面臨失業。兩年前,蔡榮謨的兒子蔡宇綸返鄉學種鳳梨,今年33歲的他已有一位5歲大的女兒,每天都到鳳梨園工作,雖然全年無休,要付出大量勞力,時間相對自由,很快就戀上田園之樂。現在眼看愜意生活將結束,曬得一身黝黑的蔡宇綸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又如最老的承租戶巴基福,今年81歲的他身體依舊硬朗,35年前就租了10甲地種鳳梨,今年已傳承到第三代,大學畢業的孫子也開始務農。
就在其他農友義憤填膺之際,樂天知命的他淡淡地說:「人家大企業合法買地,我們老百姓能怎樣,就交給老天爺安排吧!」
其實,即將消失的鳳梨山,也正是台灣農地的縮影,對積極鼓勵青年返鄉務農的縣市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蔡榮謨戲謔地說,政府推出燕南飛計畫,年輕人應該很「難」飛回來了,因為連現有農民都快要跳巴士海峽了。
如何兼顧農民出路,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長期跟農民站在一起的屏東縣農業處長姚志旺,談到老埤農場將被開發成茶園,也有著深深無奈。
去年9月,農林公司送經營利用計畫書給屏東縣,11月經核轉農委會審查,最後得到消息是農委會今年3月3日已發許可函給農林。姚志旺說,上市公司依法取得農地繼續務農,縣府無權要求什麼。但為保護農民權益,將三管齊下,主動跟農林溝通,保證履行前債權人的合約,到期才能收回,或放出部分土地給農民耕種,也會跟農糧署爭取釋放台糖土地。
也有部分農民質疑,為何政府會同意這塊百年的鳳梨山改種茶葉?對此,農委會企劃處處長曹紹徽解釋,茶葉在台灣農產品的產業價值鏈中,也具有極高產值,希望農林能發展技術密集的茶葉栽培事業,供國內所需,取代劣質進口茶葉。
由於農林的債權轉換與許可種植茶葉,一切合法合理,只是農民的出路如何兼顧,也考驗政府與農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