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行動知識隨點隨看,跨越城鄉差距

明日教室4 台東縣桃源國小均一教育平台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07-29

瀏覽數 9,150+

行動知識隨點隨看,跨越城鄉差距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數位教學+平板 補足學力落差

眨著長睫毛的布農族男孩把平板湊到鄭漢文眼前,「校長,我數學很會呢!」他剛算出「8+8=16」。「真的嗎?8加7等於多少?」孩子認真扳起指頭。鄭漢文故意捉弄他,「是16。」「15啦,校長錯了!」孩子大聲抗議。

鄭漢文呵呵笑了。這是他理想中的學習氛圍:老師不在,孩子也能主動學習,而且勇於質疑大人。

從蘭嶼到台東部落,沒有原住民血統的鄭漢文,35年教學生涯中,卻從未停止尋找偏鄉學生低學力、程度落差大的解方。

三年前,他得知美國有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教學平台,台灣版本均一教育平台也正建置中,裡面有所有國中小數學單元的教學與題庫。他當下感覺,終於找到答案。

原來,貧窮的偏鄉孩子,常得提早面臨人生現實,「爸爸今天沒工作,會不會去喝酒?」「媽媽昨天割腕,不知道現在怎麼樣?」生活不穩定,心思不定,學習就進不去。

但是,邏輯性科目如數學,前後有高度連貫性,就像拼圖,前面不懂,後面就兵敗如山倒;加減法沒徹底學會,乘除法注定學不好。全班學生一半如此,老師就得隨時複習基本觀念,豈不分身乏術?

如果有個平台,隨時幫孩子補上能力的「迷失拼圖」,不只能幫老師大忙,也挽救了孩子的未來。

鄭漢文不願多等1分鐘,立刻請六年級導師帶孩子用平板和Google翻譯,一句句將可汗學院的數學課翻成中文,學數學兼練英文。不久,均一教育平台建置完成,每位老師都啟動平板教學,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全校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學校。

先讀再教 學生理解力倍增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六年級導師楊貽雯,學期初先讓學生上均一設定學習目標;上課時,每個人從喜歡的單元開始解題,有人用均一,有人寫紙本習作,她則不斷在教室走動,確認學習狀況。

教室風景從此變得多元:有人獨自對著螢幕解題,也有程度相仿的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寫紙本習作卡關,就先上均一複習。教室裡像放鞭炮一樣,三不五時就有孩子跳起來歡呼「耶,做對了!」

這畫面凸顯「平板加均一」組合的兩個優勢:孩子可以「從會的開始學」,還能「隨時分享」,這也是平板比桌機與筆電更適合教學的優勢。

安靜的胡漢,是六年級上學期來的轉學生,從未接觸過均一。他前陣子跌斷手,不能上活動課,只好抱著平板做題目,沒想到做出興趣,一關關往前追趕,半年就做2000多道題,大幅超前。他滑著平板秀出答題蒐集到的「勳章」,同學胡益誠忽然插嘴,「我們還做了微積分!」「試好幾次才做對!」

楊貽雯說,運用科技教學後,學得快的孩子跑得更快,她則有更多時間指導學得慢的孩子。以自己的節奏學習,學生才不會人在心不在,變成「教室裡的客人」,這就是個人化教育的實踐。科技不可能取代老師,而是老師很好的工具。

自學魔力也展現在三年級導師林幸慧班上。

有一天她告訴學生,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讀建中時,老師要學生回家預習、上課發問,全班卻鴉雀無聲的故事。「我可不可以學他啊?」林幸慧故意問,孩子們立刻興奮答應回家預習。

隔天上課,立刻有孩子自願上台演算,第一題,小數乘整數順利過關。「這太簡單了!」另個孩子自告奮勇演算小數乘小數,卻不確定小數點後該有幾位數。

大家七嘴八舌、沒有共識,「那我們上均一!」孩子們立刻用平板,找到「小數乘小數」單元,一下就找出正確答案。

桃源國小的經驗證明,網路教育平台不只教給孩子知識,還教會學習的能力。即使畢業了,好的學習方法與工具,還能持續幫助孩子一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