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三個傻瓜》裡,拉加(主角之一)是個怎樣的人?」老師在台上笑吟吟的問。
「家庭觀念重」「迷信」……,台下穿著班服的台北市忠孝國小六年級生爭相舉手,並把寫上答案的彩色便條紙,紛紛貼在教室黑板上。
鏡頭轉到一年級的教室。「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還沒走到門口,就聽到童稚的聲音唱著《魯冰花》主題曲。黑板前的液晶螢幕播放著年幼的主角古阿明畫畫的場景。學生看到一個段落,老師就暫停影片,拋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回答。
配合表格分析 分組討論內容
在美術教室,看完《永不遺忘的美麗》電影的六年級生,五、六人為一組,每組限時7分鐘,要用過去學過的「魚骨圖」「環扣圖」等方法,分析影片傳達的概念。畫完分析圖後,學生要輪流到各組去,向其他組員解釋他分析的角度與方法。
目前,台灣已有不少學校運用電影做為教學的工具。其中,台北市忠孝國小無疑是做的最有系統、最有規模的一所。不但一到六年級都有各自的片單與電影教學目標,熱心的老師還研發出「蜘蛛網圖」「天秤圖」「同心圓」等圖像化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看完電影後,整理思緒。
連忠孝國小的片庫都傲視群倫,光公播版就有50多部。「電影教學是我們的特色,結合課程內容,一到六年級一共會看到30幾部片,都有相應的主題!」忠孝國小校長康燕玉自豪的說。不少學生即便畢業了,還很懷念這堂課。有學生認為,電影帶出的討論,讓他更有創意。也有學生表示,電影後的討論與發表,訓練了他的溝通表達能力。
雖改走教職 仍難忘懷電影夢
帶動忠孝國小全校電影教學深厚基礎的背後關鍵推手,是1976年次的陳建榮老師。
戴著斯文眼鏡,身材清瘦的陳建榮,是個標準的文青。大學是電影社社長,畢業前曾去電影公司工作一年。雖然畢業後,在家人期待下改走教職之路,但他始終沒有忘懷年輕時的電影夢。從17年前,當實習老師開始,就試著把電影融入教學中。
陳建榮對電影的愛,開始得很早。打從高中時期,電影就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當大考結束,他幾乎毫無例外會去電影院報到。家住台南的他,最常去的就是歷史悠久的全美戲院,至今他還對電影院的硬椅子與廁所味道記憶猶新。
這家戲院除了會放映好萊塢電影,也會播歐洲藝術電影。陳建榮回憶,小時候電影資訊並不普遍,他常常是到電影院才知道片名,有時看了片名對內容也一無所知,所以遇到好片總是特別驚喜。
每次看電影,不論是商業片或影展片,讀高中的他都從中得到莫大的解脫與快樂。「雖然有時候屁股會坐得很痛,但是回家時心情卻非常愉悅!覺得書包裡面除了課本外,還滿載了許多精神的食糧,可以足夠充電到下一次的考試,」他笑著說。
也因此,在陳建榮研究所畢業、考上教職後,就開始把他熱愛的電影,做為教學素材,並用分段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更深刻。
即使過了十多年,陳建榮的學生、目前也是忠孝國小老師的陳正璇,還記得在自然課上看了一部《十月的天空》。「老師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播放,然後停下來問我們問題。第一次感覺到說,原來電影裡面有這麼深層的意義!」陳正璇說。
建立教學系統 各年級不同片單
這十幾年來,陳建榮不斷改進教學與課程,也寫了許多電影教學方法,甚至出書。
學生反應也很熱烈,讓校長決定把電影教學做為學校重點發展項目,推廣至全校各個年級。
憑著熱誠與努力,陳建榮與其他老師建立起一套具體的電影教學系統。主題上分成「多元文化」「珍愛家庭」「性別平等」「環境永續」「品德教育」類別。在每個主題下,各年級都有不同片單。
片單包羅萬象,有耳熟能詳的院線片,也有鮮為人知的歐洲電影。比方,一年級學性別平等看《史瑞克》,三年級學品德教育是看《冰淇淋的滋味》,六年級學環境永續是看《扶桑花女孩》。
目標是希望低年級學生能「愛電影,畫電影」,中年級學生「懂電影,說電影」,高年級學生「評電影,演電影」。除了課堂內教學,還有電影海報創作、最愛電影大演說等全校性的活動。
在教學上,除了帶學生用圖像化的方式分析電影,還大量採用小組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上台發表的機會。有些老師把教學延伸到校外,比方讓學生製作手工皂到校外義賣。「從校內培養的溝通力、創造力、合作力,到校外義賣產生的關懷力與行動力,可說是『五力全開』!」陳建榮笑著說。
沒有標準答案 才能發揮創造力
相較於傳統國語、數學的學科教學,電影教學最難能可貴的是「沒有標準答案」。「在填鴨教育下,學生就像機器人,當老師沒有指令的時候,他是不會講話的,」陳建榮說,透過電影啟發,學生反而能學到全面的能力,重新思考生活、生命。
也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從電影課中找到成就感。成績好的學生,把它視為發揮創造力的地方,成績不出色的學生,把它視為紓壓管道。也因此,有時上課超過時間,往往沒有學生抱怨,還希望老師多上一點。從老師設定的討論議題,學生學會思辨與創造。比方,在教《被遺忘的美麗》一片時,陳建榮就以「美麗」為題,發給學生化妝品,讓各組用它創造美麗的定義。原本以為學生會固守刻板印象,沒想到大出意料。
有的組用口紅畫了一張抽象畫,表示美麗是沒有邊際、自由發揮;有的組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象徵美是發自內心的微笑。每一組呈現出來的重點都不同,顯示孩子已經對美麗有更多不同的想像,可以較容易進入課程核心價值所在。
其他老師也發現電影教學的魅力。「孩子能透過電影,認識自己的生命,」蕭靜莉老師說。有一回講到河川汙染,她除了帶學生去參觀復育螢火蟲,還找了電影《螢火蟲之星》做延伸教學。
結果一個女學生看完電影後,就自己組織了「校園植物巡守隊」,讓同學去照顧走廊花圃的花花草草。這位一年級小女生不但組織成員,還給每個學員記點,每個禮拜發一次獎勵禮物。
走過十年,陳建榮的電影教學在忠孝國小開枝散葉,成為該校特色。陳建榮不諱言,推動電影教學雖累,但充滿成就感。「一個人莫大的幸福,就是可以把興趣跟職業結合在一起!」他由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