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夕,在立法院躺了快要十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減法),終於三讀通過,明訂台灣須在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2005年(約2.45億公噸)的一半,成為近來引發熱烈探討的環保新聞。
6月底,人在澎湖舉行「即時化學物質監檢車」離島首航記者會的環保署長魏國彥,在緊湊行程中接受《遠見》專訪時興奮地說,溫減法通過,對台灣別具意義,「用法律約束減碳,是目前歐盟、乃至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氣候先進立法!」
天時、地利、人和 催生立法
根據最新的全球氣候變遷立法研究,截至2014年底,全世界的氣候相關立法及政策多達804項,已有64國訂出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47國則導入碳稅或總量管制與碳交易等機制。
氣候變遷成為21世紀重大議題早非新聞,話題延燒這麼多年,如今台灣終於在立法面採取行動,宣加入全球減碳的行列。
2014年初,本來還在台大教書的魏國彥,突然接任環保署長職位。自2009年擔任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這是魏國彥第三度踏入政治圈。另外一次則是在台北市擔任研考會主委。
儘管署長任內一年多來,曾遭遇廢油追查、高雄氣爆、空汙疑雲等諸多挑戰,但魏國彥還是在上任第16個月,催生了溫減法。
魏國彥謙稱,這次過關是天時、地利、人和兼具的成果。「天時」是指2015年底將在法國巴黎召開的氣候高峰會將引起全球高度關注,「人和」則是朝野兩黨對推動法案,終於有了難得的共識。
至於「地利」,是台灣身處中國和東南亞等亞洲生產重鎮間,對外可連結歐美市場,「站在介於大腦與翅膀中間的位置,是有肌肉與思考能力的,」他認為,只要政府用法令帶動轉型,對往後的企業升級與經濟加值,絕對有正面助益。
換言之,魏國彥呼籲產業界,勿將溫減法視為環保壓力,反而該當成打進綠能市場的誘因。
三階段實施 最終促成碳交易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台灣整體碳排放量已開始下降,慢慢出現跟經濟成長曲線脫鉤的可喜跡象。
根據統計,過去台灣每賺1塊錢,得排放20公克二氧化碳,但2013年已降至16公克,證明逐漸有能力一方面發展經濟,同時減低排碳。
按規劃,溫減法將分三階段實施,先給獎勵(蘿蔔)、接著強制減量(棍子)、最後進入「碳交易」的新時代。
去年,環保署便要求近300家年排碳逾2.5萬公噸的廠商登錄排放量,第二階段將制定運輸、住宅、農業等各部門的排放強度與效能標準,再由各主管機關管理轄下的企業,根據優劣表現給予獎懲措施。
如溫減法第28條明載:「未登錄足供扣減之排放額度者,每公噸超額量,處碳市場價格三倍罰鍰,以每公噸新台幣1500元為上限。」政府將以每五年為一期的階段計畫,定期檢討績效,並按趨勢調整政策內容。
第三階段預計成立「碳交易所」,將驗證標準與交易價格與國際連動。魏國彥強調,今後國際貿易勢必以減碳為標準,台灣必須在制度跟上國際,才能督促產業界加快因應腳步,「如果不接軌國際碳市場的作法,到時人家不一定認你的帳!」
縱使有環保團體批評,溫減法把長期目標訂得太遠(2050年),讓人無法感受到立即的壓力,「喊出一個35年後的目標,表示現任官員都不用負責」。但無論如何,總算台灣的減碳進入「有法可循」的時代。
好不容易闖過立法院這關,接下來直到年底前,溫減法還須公告實行細則、相關子法、行動方案等運作細節,由環保署與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等牽涉到的各部會,展開密集協調與討論。
換句話說,溫減法要發揮預期作用,必須仰賴各部會通力合作。否則很多人擔心會落入先前「空氣汙染防制法」的窘境,縱使攸關環保與健康議題,卻長年不受經濟部門與產業界配合,效果將大打折扣。
落實關鍵 地方要同調
此外,溫減法要落實,中央部會更得跟地方政府步調一致。
近來,有不少的縣市均打算透過自治條例,要求改善地方的空氣品質,先有雲林縣公告禁用生煤及石油焦,高雄市也運用「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要求境內的工廠,在2020年排碳量比基準年(2005年或2007年)減少6%。
為避免落入政府法令多頭馬車、民間無所適從的窘境,溫減法過關後,中央勢必要與地方政府緊密連動,避免無謂內耗。
經過十年抗戰,溫減法終於闖出立法院,但擺在眼前的挑戰是政府機關能否加快整合腳步?將氣候變遷與能源結構、產業轉型一同考量。否則未來還是會碰到許多想像不到的路障!
能源、氣候整合 減少部會牽制
【政府組織是「看不見」的環境問題】
魏國彥是台灣最早開始關心氣候變遷的學者之一。雖是地質學出身,但1988年在耶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時,當時的系主任便成立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讓他早在近30年前就接觸到剛興起的氣候議題。
回台後遇上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剛成立,他與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一起在1997年出版華文界第一本探討氣候議題的《氣候環境變遷導論》,堪稱早期氣候議題的代表著作之一。
2004年的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大膽描述極端氣候可能導致的災害,包括東京下起保齡球一般的冰雹、洛杉磯受到龍捲風襲擊、印度飄起白雪,這些想像中的劇情與科學基礎,該書早就描述過。
帶領環保署走完最後一哩路
去年接手環保署長前,身邊朋友都勸魏國彥別跳火坑,但他總是回答,環保署未來將升等為「環資部」,負責掌管氣候議題,「這個時機太重要了,我願意在這個時間點多做些努力。」他很想帶著環保署走完這「最後一哩」。
他還逗趣形容,「電影《看見台灣》讓大家看見很多問題,但還有『看不見的問題』,那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看不見的問題,正是政府組織。
比方說,能源消耗向來貢獻極高比重的碳排放量,假使溫減法上路後,能源單位不配合開徵「能源稅」,便難以抑制最大宗的溫室氣體來源,使減碳效率事倍功半。 對此,英國政府在2008年就已成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將能源與氣候議題整合到同一單位,減少部會間的牽制。他期許,環保署升格環資部後,也能從根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