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動一動 傾聽身體與內心聲音

自我紓壓8 生命和健康的泉源

滕淑芬
user

滕淑芬

2015-07-13

瀏覽數 14,050+

動一動 傾聽身體與內心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快樂日記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的研究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以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還能延長三年壽命。

運動方式百百種,有人瘋路跑,有人瘋健走,有人游泳、打球。只要選擇你最方便又喜歡、可以常常進行的運動,持之以恆,就是最好的紓壓保健方式。

52歲的林麗雪六年前開始跑步,就愛上這個可以讓自己維持規律生活,並且可以傾聽內心和身體發出訊息的運動。

預防運動傷害 需專業訓練

曾是報社記者的她,因長期坐在電腦前寫稿,左手常痛得舉不起來,即使定期復建,肩頸痠痛的症狀也不見好轉。離開職場後,她回歸家庭,重新尋找生活重心,不必遷就運動中心營業時間的跑步,就成為第一選擇。

不過,跑步雖是強化心肺功能最簡單的運動,但若訓練不足,很容易受傷。復健科醫師已觀察到,近年因路跑而造成運動受傷的患者增加二至三倍。

宇瞻科技營運長羅雪茹因公司路跑社報名參加團體馬拉松賽,為了鼓勵同仁運動,自己也撩落去。「有一段時間是練到走火入魔,雙溪櫻花馬,高度上上下下,造成膝蓋受傷。」當時醫生告誡她,不能再跑了;她看遍復健科,知道自己跑前的暖身、伸展不夠,肌肉支撐力也不夠,最後請教練特訓肌力,疼痛才慢慢消失,也逐漸恢復練跑。

她比較跑步和腹式呼吸說,練呼吸更有助紓壓,任何時間都可練。跑步則是體驗人生,尤其是長跑,常碰到瓶頸,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過去?運動不一定能紓壓,但有運動,新陳代謝好、精神也好。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從數字來看,台灣民眾其實非常懶得動。根據國健署「2014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76%的15歲以上國人,運動量不足,其中女性比例更高達八成三;也就是,每週中等強度(微喘流汗)運動量未達150分鐘。

動身體 找回健康的泉源

現代人肩頸痠痛、體重過重,都與運動不足有關,甚至要等到身體出現警訊才意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

創立「萬步網」的劉玉璋即為一例。身為中小企業主的他,應酬、加班、出差是常態,他感覺身體狀況愈來愈差。

為了要恢復健康,他試過很多運動,包括打羽毛球、游泳、登山、高爾夫,到健身房運動等。但因工作太忙,常常擠不出時間。直到2009年健康檢查時,醫生告知,他離重度脂肪肝只有一步之遙。「我終於意識到,一定要想辦法改變現狀。但沒時間運動怎麼辦呢?那就走路吧。」剛開始就是輕鬆走,走兩天停一天,效果並不明顯。後來朋友送他一個計步器,只要隨身攜帶就能計算出每天的運動量。

他也下定決心,每天至少要走1萬步,四個月後,奇蹟發生了。他的體重下降十多公斤,中度脂肪肝消失,健檢指標全都恢復正常,睡眠和精神狀態也明顯改善。劉玉璋也寫成《神奇健走力》一書,分享這個比跑步安全、簡單,可輕易入門的運動。

提升身體活動量的方式很多,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可以在前一站下車,走一段路;或者騎自行車,取代騎車和開車。

幾千年前,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提斯就曾說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泉源,而「走路,是最佳良藥」,人類花了幾百萬年時間,從猿演化成人,身體結構就是為了而步行設計的;世界衛生組織也公認,步行,是最好的運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