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7大技職學群 帶你扭轉人生(一)

發展趨勢‧新興課程‧產學合作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5-02-17

瀏覽數 25,200+

7大技職學群 帶你扭轉人生(一)
 

本文出自2015大學入學指南

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研究,近年台灣人的生活型態,正面臨「數位生活」「活躍樂齡」「綠色永續」三大轉變,也驅動相關產業朝「生活型經濟」發展。

隨著業界變化,這幾年技職校院新增不少「生活型」新興科系,並以觀光餐飲和設計類為大宗。以103學年度為例,正修科技大學新設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科、萬能科技大學設美髮造型設計科,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則有休閒事業系等。因應網路行銷興盛,急需跨領域人才,大同技術學院設立商業經營與設計系。

來到教學現場,實務課程持續積極與企業連結,例如聘請業師和提供實習機會等,並直接請企業設計課程內容,共同打造未來人才。有些科系更與在地組織連結,例如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與附近廟宇和社區合作,讓學生設計觀光文創商品,提升實作經驗。

面對社會快速變遷,各大技專校院該如何面對,又有何新作法?以下是七大學群發展趨勢、新興課程和產學合作計畫。

1〉電機與工程學群

智慧生活來臨,耕耘創新研發能量

4G時代來臨,資策會發布2015年高科技產業十大趨勢,其中資通訊技術(ICT)前景看好,並延伸到生活領域;此外,物聯網興起,大廠紛紛投入研發穿戴式裝置與智慧家庭等設備,成為電機工程領域學群的新興發展領域。

為因應業界最新技術,各校加開跨領域應用基礎課,例如台北科技大學以數位匯流、綠能科技和生醫電子為教學導向,開設雲端程式設計、手機程式設計和機器人實務等課程。

與產業合作方面,更新學校教學設備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如西門子公司與吳鳳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技術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工業4.0教學機構,內有「未來工業展示車」和「智動化工業控制系統」教育訓練中心,與業界設備等級同步。

另外,大金空調則與勤益科技大學合作,建置「空調節能與室內環境品質研究中心」,不僅每年投注近千萬的最新空調節能機種供學生使用,也將大金空調國際級技術導入課程。

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學院院長楊哲化分析,當智慧生活來臨,醫療、科技和建築產業都與感測器技術密不可分,業界需要大量跨界整合人才,「學生畢業後都至少有三個工作機會!」

學長姐經驗分享〉北捷公司技術員 楊博崴

積極考證照 傳產照樣發光發熱

人來人往的捷運車站裡,身材高大的楊博崴手裡拿著工具,正忙著檢查燈管,目前任職台北捷運公司,負責文湖和貓纜路線的水電維修工作。

今年33歲的他,高中畢業時先工作八年,才回頭念大學,結果以班上第一名成績畢業。對他來說,大學是知識基礎打底,讓他職涯之路更順遂。

從小,他就與機電工程領域結下不解之緣。爸爸是板模工,哥哥念電機系,小時候常在工地裡幫忙,耳濡目染下,開始對工程領域產生興趣。

不必把手弄髒 也能發揮專業

高中時就讀大安高工機械系,當時的他,對未來沒有太多想像,決定畢業後先工作,之後進入機械廠,一做就是八年。

在工作中不僅接觸機械領域,也學習到電機專業,開始著手自動化控制、配盤,和程式軟體寫作等工作。由於業務量大,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飯。

為求工作時間穩定,他努力考上台北捷運局,工作一、兩年後,決定回校進到進修部,開始半工半讀生活,「剛開始難免有點擔心,怕跟不上大家,所以上班一有空就趕緊念書。」

四年的大學時光,楊博崴說,無論是理論課或是實務課程,都讓他在工作上很快上手。例如在電子學課程中,學習基本電路理論和半導體物理等,幫助他更熟悉工作內容;系上的電力系統、電機機械和科技簡報課程,也都與工作直接相關,「等於是一邊學、一邊做,完全沒有學用落差問題。」

他說,這份工作並不輕鬆,像是車站供電方面,要想辦法提高用電的功率因數;至於排水問題,每個月都必須戴著口罩,到車站下方清理汙水池,避免異物卡入。

由於工作量龐大,經常要請外包廠商幫忙,因此如何和合約廠商簽約,也是一大課題,「許多人誤以為我們的工作不需要面對人,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忙著溝通。」

談到電機工程系的未來發展,楊博崴直說,完全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像是空調、電梯和各單位的維保單位,都是畢業出路,起薪每月幾乎都台幣3萬元起跳。

他也建議大學生,大學時期就該累積自己實力,考取多張證照,包含消防設備士、電器設備士和室內配線技術士等,都是不錯選擇。

「現在即使是在傳統產業工作,也不一定是黑手了,」楊博崴提醒,許多傳統產業已轉型,大多數的工具機是由電腦控制,也就是說,電腦扮演整合控制角色,「不用擔心會把手弄髒,一樣能發揮專業。」

2〉商管學群

力拚服務轉型,培養領導創新能力

「台灣產業正朝著服務業轉型,其中管理是重要核心能力,」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正綱認為,商管學門的學習領域廣,具領導與創新思惟,對現階段的產業環境來說,具有不可取代價值。

像是近年各校風行創業創新學程,吸引許多商管學生搶修,培養企劃、管理和行銷上的實作能力;許多人延伸課堂學習,畢業後直接創業當老闆,有些則進入新創公司工作,發揮創意。

此外,隨著消費行為改變,近年商管課程開始往網路行銷、電子商務和第三方支付等方向拓展。尤其現在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大增,進階的網路行銷技巧更顯重要。

實習方面,相較於其他系所主打國內實習,商管學群積極接洽海外實習機會。例如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每年派學生到越南、美國、大陸等地,在不同產業學習,引進國外流行趨勢。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學長姐經驗分享〉浩騰數位行銷企劃 黃千瑞

從業界實戰 取得危機處理技能

網路行銷崛起,媒體企劃已成為各公司的策略領頭羊。今年25歲的黃千瑞擔任數位行銷企劃,從網站到社群媒體等平台,她一一攻破,三年來為不同公司量身打造媒體行銷策略。

採訪一開始她就坦言,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公司工作並不容易,相較於同事都是畢業於頂尖國立大學,她的私校背景並不出色,不過她靠著大學時期累積的經歷,最終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高中就讀會計科的她,在商學領域已有些底子,大學決定念行銷管理系,更深入學習商學知識,「從大一開始我就思考自己的未來。」她考取LCCI職場英語執照,也通過行銷傳播認證考試,擁有極高危機意識的她,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

在行銷管理學和公共關係課程上,透過個案實際演練業界真實情況,短時間讓她擁有企畫書撰寫和公關危機處理的技能,之後便在學校的公共事務處幫忙寫新聞稿,宣傳校內活動。

為了累積更多實務經驗,她不僅參加金犢獎等行銷比賽,也利用暑假到港都電台實習,期間舉辦公關活動,也經營粉絲團,從中領悟行銷的學問。

喜歡新事物 彈性地變換想法

目前她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幫忙廣告主企劃媒體行銷,並且依照計畫執行內容,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有金融、精品和零售業等。

她認為,所有媒體中,以網路行銷企劃最有挑戰。「透過點閱率和瀏覽量數字,成效能被追蹤和評估,這與其他的行銷方式完全不同!」例如近年流行的關鍵字廣告,如何讓客戶品牌在網海中有效露出,是一大難題。

回憶起大學所學,她認為與客戶溝通的能力很重要,「不僅要思考有效的行銷方式,也要站在客戶角度,規劃公司的整體方向,」對黃千瑞來說,SWOT分析模型和STP理論都是很好用的分析工具。

至於哪些特質的人適合做行銷工作?她認為,除了喜歡新鮮事物、勇於挑戰外,也要能彈性地變換自己想法,「行銷產業裡,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下次就不能完全複製。」

當消費者瀏覽行為改變,未來行銷人要面對更多未知市場,但對黃千瑞而言,這些挑戰都不是問題,「多變,就是這個產業最迷人的地方!」

3〉設計學群

文創風潮興起,為傳統注入新生命

文創風潮興起,據產業年報統計,近年台灣文創產業的產值維持在6000億元,許多科技大學因應開設設計相關學系,其中以多媒體設計系、互動設計系和視覺傳達設計系等最盛。此外,地景藝術的發展,則為建築空間設計系,注入新的學習領域。

課程方面,許多業者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直接請學生在課堂裡設計產品。例如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與電腦配件廠商合作,請學生設計電腦零件,廠商評比後合格,半年後順利在美國開賣。

此外,為接軌國際,愈來愈多學生到海外實習,例如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與日本京都理容美容專修學校合作,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則和紐約知名視覺設計公司Pentagram簽訂實習合約,獲選學生每月津貼可達台幣6萬6000元。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李傳房認為,設計學院的學生極富創意和想像力,能提供各產業創新思維;不僅如此,設計學系也相當適合微型創業,從產品設計、製作到品牌行銷,統統一手包辦。

學長姐經驗分享〉浩漢產品設計師 王詩容

設計來自生活 在限制中找出變化

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曾說,設計是一份創造夢想的工作,因此設計師必須要有接近夢想的體驗,過真正有感覺的生活。這番話,被設計師王詩容視為座右銘,也讓她人生就此轉彎。

從小她就看著爸爸作畫,耳濡目染下,也對繪畫產生興趣。高中就讀普通科的她,考進屏東教育大學,但為了實踐更多理想,決定傾聽自己聲音,休學轉考統測,最終她進入台科大工業設計系,展開尋夢之路。

大學時期奠定了王詩容的設計基礎能力,其中一堂「產品設計實務」課程讓她印象深刻。課堂上,老師要求他們自己找設計主題,從新聞和社會議題著手,她為此做足功課,觀察生活周遭問題,也看展覽,培養設計創意能量。

可研究競品 摸索設計定位

「好的產品設計要有三個考量,人、產品和環境,」她觀察,有些設計題目太過「小情小愛」,並無法回應社會需求,她認為,關於環境議題、公共安全和弱勢問題等面向,才能夠讓設計更具實質意義。

最終她設計出一款名為「機動小組」的多功能公共用具,可依照需求轉換成路障或垃圾桶。這件作品不僅在第31屆新一代設計競賽拿到佳作成績,也在2014年獲得「台中盃全國創意大獎」競賽的金獎。

大學生涯,她運用課堂所學,參與許多比賽,例如德國iF設計獎、台北設計獎和台灣智慧官網LOGO設計等,在一次次比賽中,累積設計實力。她說:「不斷練習下,讓我體認到,沒有一個設計是完美的,要一次次做到最好。」

暑假的實習,則讓她了解業界發展,確認未來職涯方向。她曾去中國深圳TCL集團的多媒體科技設計部門實習,之後發現,相較於公司內的設計部門,設計公司較能接觸多種產品,因此決定未來要朝多元產品設計師發展。

到設計公司工作後,對她來說,每次設計都是一大挑戰。工作一年半時間,她參與不同種類設計,有大型工業機台、資訊類產品、醫療用品等。

設計產品並非一蹴可幾,在設計之前,得先了解客戶需求,並研究市面上的競品,才能找到設計的定位。「設計就是在限制中,找到最大變化,」她說,不僅要聽客戶意見,也要發揮創意,從中尋求平衡點。

她認為,設計工作最辛苦的地方是溝通。例如與客戶接觸時,要懂得面對客戶的質疑和否定;設計過程,則要和伙伴們充分討論。

每位設計人都很有想法,她分享,當大家意見不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各自設計的優缺點,集思廣益出最好方案,「當自己的設計理念被認同,相當有成就感。」

以設計師為例,大學畢業後的起薪是每月台幣2萬8000元到3萬5000元間,比其他行業都高。不過王詩容也提醒,設計師工作並非想像中光鮮亮麗,不僅工時長,也需要有絕佳耐力,才能磨出好作品。

對於現在許多設計科系林立,她樂觀其成,更看好近年的文創商機。她建議學弟妹,若是發現自己對商品總是充滿好奇,更忍不住構思設計理念,並擁有開闊胸襟的特質,「說不定天生就是設計師的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