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己的社區自己救,修補社會網絡

取經韓國〉民眾的自覺最重要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11-28

瀏覽數 15,600+

自己的社區自己救,修補社會網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12月號雜誌 B型企業來了

因此,跟台灣一樣,韓國民眾也很關心地方農業、社區營造、青年就業等社會議題,不少社企都以解決上述議題為宗旨。

經過仔細觀察,韓國社企大多有很強烈的「合作經濟」色彩,常由地方組織或合作社轉型,人民集結力量,解決社會問題,彌補不夠完善的社會網絡。

社企全球高峰會總召崔永泰(Jongtae Choi)感嘆,過去幾年南韓社企數量雖然明顯成長,「但能帶動多少經濟產值是其次,重要的是,社企能彌補社會福利網的不足,消弭社會上的不滿跟抗爭。」

2014年10月下旬,《遠見》記者與世界各地社企創業家、各國官員,一起觀摩韓國社企有什麼經營巧思值得學習?奔波首都首爾、完州郡及大田廣市,汲取最具韓國風格的社企經營心法。

找不到托兒所?〉城美山社區

托育、辦學、創業, 合力構築夢想家園

來到首爾市麻浦區,附近有兩個知名的韓流商圈:弘益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還有個國際知名的社區營造典範──城美山社區(Seongmisan Village),每年吸引逾5000人專程到此參訪。

城美山座落在一個小山丘旁,周圍人口不過5萬,社區建築散落在蜿蜒起伏的山腰道路上,很像台北近郊常見的集體住宅。

一般人常以為,韓國的民族性強悍、擅長競爭、為了贏不擇手段,但住在這裡的民眾,卻有不一樣的感覺。

凝聚社區意識 為下一代找到幸福

故事發生的起點很單純,就是為了下一代。1994年,20多戶雙薪家庭發現大家都忙於上班,找不到合適的托兒所,於是嘗試自辦社區托兒所,成為韓國第一個以合作社形式成立的Woori托兒所。自此展開城美山長達20年的社區營造旅程。

到目前為止,城美山已經開了四所育幼院,還在2004年自辦12學年制的替代學校,讓孩子不必出遠門就讀。

接近中午時分,外表看似一般民宅的社區學校發出下課鐘聲,隨著一陣鬧哄哄的嘻笑聲,剛結束上午課程的孩子們輪流出門騎上腳踏車,或三三兩兩地結伴而行,邁向回家的路。

2001年,城美山住戶合資成立消費合作社跟社區基金,支援左鄰右舍的創業點子,目前共發展出20種社區企業,包括書店、共用廚房、有機餐廳、二手商店、服飾店等。規模最大的Dure消費合作超市,三家分店合計年營收已有50億韓圜(約台幣1.5億元)。

走進一間位於半山腰的Dongnea書店,這裡樓上是書店,樓下則聚集六、七名年輕媽媽,還有很多在地上爬的可愛小娃娃。笑容可掬的店長解釋,下午這裡還有教小朋友畫畫的才藝班,整天都聽得到孩子笑聲。

事實上,城美山的社區商店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重點是滿足社區內的生活需求。帶領參訪團的城美山嚮導舉例,像2005年,家裡有身心障礙者的住戶們,便聯合成立庇護工廠,讓弱勢孩子從事咖啡烹調、麵包烘焙等餐飲工作。另一間2008年創立的Binudure肥皂店,則由三名家有過敏兒的媽媽籌辦,生產給孩子用的天然肥皂。

居民還在2001年發起「守護運動」,集結反對企圖把城美山改建成水庫的開發案,經過兩年多抗爭,終於迫使政府撤銷該案。翻開2003年的抗爭照片,有居民為了保護城美山,不顧安危地攀在樹枝上,用肉身阻止怪手的開挖。

這幾年,城美山開始對外分享經驗,支援其他社區的營造工作。2009年起,他們還設計成年禮活動,每年5月讓年滿20歲的城美山之子,分享在社區成長的點滴。除此,城美山還有自己的廣播電台、表演劇院、社區文化慶典。

觀察城美山的社區組織,發現幾乎都是婆婆媽媽們,儘管有很多成功個案,但他們也大方坦承失敗案例,如企圖共創修車廠、共用汽車、課輔班等,都失敗收場。至今加入社區組織的居民近4000人,約當地一成人口。

誠如社區嚮導解說的:「重點是在這段過程中,讓居民了解到,大家都得倚賴彼此,而且互相奉獻!」

城美山居民用自己的力量,拼湊出夢想家園,這種人民自覺、自力改變的精神,便是社企的重要推動力。

農產品賣不掉?〉完州郡社區經濟中心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官民攜手,活絡農村吸引青年回流

車子出了首爾,直往南開,沿路風景從高樓大廈,慢慢變成農村與林地,經過四小時車程,來到韓國西南方的完州郡(Wanju),這裡是全韓有名的農業聚落,境內七成土地是森林,不到9萬人口仍有一半從事農業。

走進彷如校園的「完州郡社區經濟中心」。幾年前這裡還是廢棄小學,現在不僅成為孕育韓國農村社企的重鎮,更在兩年前開出全國第一家農產直銷超市,成為一時的熱門新聞。

當地居民會投入社企,是為了共度難關。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韓國百業蕭條,仰賴出口農產的完州郡災情慘重,於是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振興政策,2010年再設置社區經濟中心。

至今,完州郡社區經濟中心已累積資助上百家農村企業創業,包含超市、咖啡店、麵包店、餐廳等,增加超過1000個工作。除了協助種田跟賣東西,也創造出農村導覽、登山健行、生存遊戲等觀光類職缺。而每家社企產生的盈餘,規定部分比例回饋,幫助催生下一家社企。

完州郡社區經濟中心執行長林經善(Lim Kyoung Soo)坦承,推動社企必須有錢,一開始資金由州政府與郡政府各出四成,其餘由農村基金會提撥。他們裝設農產加工生產線與包裝廠,供農民租賃,彷如農村的「共用工廠」,農民就不必自己花大錢買設備。

建立農業直銷體系 打擊剝削陋習

過去,完州郡農產品多半出口,「但現在我們更關注本地市場,」林經善強調,出口價格或許更好,卻容易使當地農民殺價競爭,常常大家都種同一種熱賣品。設置農產直銷超市的目的,除了減少中間商剝削、幫農民爭取更好利潤,更鼓勵在地人支持當地農產。來到農產超市,貨架上商品有完整的生產履歷,還看得到每位小農的姓名跟照片。

「活絡農村的目的,更是為了吸引年輕人回來!」林經善解釋,假如人口不斷衰退,學校、醫院等基礎建設也會減少,唯有增加青壯人口,才會邁向正循環。

也赴韓國考察的農委會水保局副組長王志輝分析,台灣也有很多幫農產行銷、採購、融資的單位,卻沒有完州郡這種類似「農村創投」的功能,「而且他們並不直接介入,讓農民發揮自主創意,尤為難得。」

一同參訪的一家澳洲社會企業負責人觀察,完州郡社區經濟中心不在於創造多少產值,而是打造了一個系統,把居民集合起來,一起發掘問題,討論解決方案,讓居民從競爭到合作,才是最大的貢獻。

醫療服務貴又差?〉Mindlle醫療合作社

居民集資開診所,自創「微型健保」

擁有全民健保的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韓國竟有針對基本醫療服務而推出的社企。

來到韓國第五大城大田廣市(Daejeon),是韓國中部的交通樞紐,曾經在1993年舉辦過世界博覽會而名噪一時。車子轉進一個小巷弄內的診所,看見幾位病人正在等待看診,這裡就是Mindlle醫療合作社。

笑容憨厚、帶著黑框眼鏡的Mindlle主席趙世宗(Cho Se-jong)解釋,在醫療服務不夠完善、價格也不親民的韓國,像Mindlle這樣的醫療合作社已有近20年歷史,老百姓一起集資開社區診所,不用每次都往大醫院跑,彷彿民間的微型健保。

3萬居民響應 依經濟能力繳會費

成立12年來,Mindlle的會員數從不到2000人,成長到超過3萬人,2013年營收達250億韓圜(約台幣7.6億元),證明的確有需求。現在已擴張到聘雇8名全職醫師跟40名員工,可提供家醫、牙醫、健檢、東方傳統醫療等八種門診,還有自己的附設藥局。

特別的是,Mindlle會按居民的經濟能力,收取不同等級的入會年費(從5萬到100萬韓圜),沒加入會員也可上門求診,差別只在能否享有10~30%的費用折扣。

可別以為Mindlle會為了賺錢而做「過度醫療」。根據統計,Mindlle的醫師替病人施打抗生素的比率,只有11%,遠低於全韓平均值(45%)。而相較於全國20%的注射比率,Mindlle也只有6%的低水準。

趙世宗坦承,剛開始成立時,不少人擔心能否提供夠格的醫療品質,因此會員數並未一夕暴增,遇到棘手的重症病患,還是得轉介到設備齊全的大醫院。除了等病人上門,以社企自居的Mindlle,平時也舉辦健康教育及社區活動,如跑步、登山、瑜伽、音樂、電影等,降低居民的健康風險因子,更主動對弱勢家庭及遊民提供義診及健檢服務。

儘管台灣已有全民健保,或許不需要這樣的社企,但Mindlle也提供其他資源缺乏的公共服務一個參考借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