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的知名度高、品牌青睞度高,是不是就代表旗下基金的績效一定好?《遠見》追蹤台灣四大基金獎項:「晨星最佳基金獎」「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晨星技術指導)」「理柏台灣基金獎」與「傑出基金金鑽獎」,從中找出中獎率最高、最會得獎的基金公司,試圖找出答案。
「晨星最佳基金獎」、「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評選,由國際基金專業研究與評鑑機構「晨星」(Morningstar)主持,用的是晨星的資料庫。「理柏台灣基金獎」是另一國際基金專業研究與評鑑機構「理柏」(Lipper)主導,而「金鑽獎」則是國內「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
分屬上述三大陣營的四大獎項,每年共頒發近200個獎,只有2013年度除外。因2013年度的金鑽獎著眼於所評鑑的2012年度發生「盈正案」等重大基金經理人風紀事件,為警惕業界,金鑽獎該年度基金獎項全部從缺。
只計基金獎 排除團體、個人
《遠見》統計各家基金公司最近三年得獎總數,不同天期的獎項都單獨計算,例如一支基金若同時得到三年期與五年期獎項,就算得到兩個獎。為聚焦在基金得獎率,本調查只統計基金獎項,排除團體獎與經理人個人獎項。
另方面,為避免只採單一年度、只看一年成績的誤差較大,因此檢視2014年、2013年與2012年共三年榜單。而因為當年度發表的基金獎是依照前一年度的績效,因此,最早涵蓋到2011年,也就是全球告別金融海嘯陰霾,景氣正式復甦之後。
再者,因為四大基金獎都有檢視不同天期的績效表現(多為量化,但也涵蓋質化表現);或者,也有必須成立一定時間才能接受評鑑的規定。因此,本刊此份統計資料算是涵蓋了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從谷底、反轉到成長的整個經濟週期。
《遠見》並將基金公司依據在台銷售的基金總數分組,A組為三年來年平均銷售(含代理與發行)61檔以上境內、外基金;B組為銷售41~60檔;C組為21~40檔;D組為20檔以下。若每年發行不到10檔則不計入統計。
究竟這三年來,誰最會得獎?A組三年來共有6家進榜(指得過四大獎的獎項),富蘭克林以25.7%的得獎率奪冠、富達(14.2%)、國泰(13.9%)分居第二、第三名。B組共有11家角逐。最後由富邦(17.6%)拿下第一,德盛安聯與貝萊德緊追在後。共12家進榜的C組中,安本以58.7%遙遙領先,得獎比率更是各群組之冠。本土投信復華與永豐分居二、三名。有八家競逐的D組,駿利也以超過五成的得獎率居冠(52.4%),而統一與霸菱則為二、三名。
答案出爐,平均每年銷售約21檔基金的安本,是近三年來最會得獎的基金公司。2012年共有8檔基金得獎、囊括19個獎項;在金鑽獎停頒的2013年還有5檔基金受獎、擁有11獎項;2014年則是4檔基金得獎、共6個獎。
知名度高 未必比較會得獎
「品牌知名度高,不一定就比較會得獎!」晨星台灣經理曾淑雲說,基金評鑑當然不看品牌,而是有許多量化與質化指標,像晨星還會依照每年景氣議題而調整權重,例如在金融海嘯期間,就把風險管理的權重加大,希望基金經理人能更看重風險控管。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蘭會則說,在某些景氣、某些市場好時,若剛好該基金公司的主力產品就布局在此,那就會反映出不錯的報酬率,例如近年美國股市大走多頭行情,含有美股與美國資產題材的基金報酬率都頗為顯著。像是駿利的「駿利美國創業基金」這一檔,就在2014年一舉囊括6個獎項。
選購基金固然不要迷信名牌,但參考基金獎項,又怕會有今年得獎、明年不得的疑慮?專家提醒,每一個基金獎都有自己的評鑑方式,投資人除了看誰得獎,不妨也留心它為何得獎。多參考幾年基金得獎榜,若一檔基金或基金公司的表現多年來持續穩定,應可優先納入考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