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假設,醫療現場應該跟電視影集中一樣,亂中有序,例如開刀房有七、八位住院醫生及護士圍著主刀醫師,觀摩學習主刀醫師神奇的技法;急診室門口有大批住院醫師等著接各式病患,有條不紊地分配人手救治……。現實中的台灣醫療現場,雖然也有很守秩序的一面,但也有不可思議的黑暗角落。以下是許多接受《遠見》專訪的醫師,分享實際發生過的醫療現場故事,從中凸顯了台灣的醫療困境。
場景1〉驚悚的開刀房
大家都睡了!只有主刀醫師還醒著
台灣人愛看醫生,讓醫護人員常過勞。深夜,一位外科醫師走進急診手術室,趁著等待病人的空檔坐在牆角打盹。病人終於送到,是一位因腸沾黏導致腸阻塞的患者,光是把沾黏腸子和腹壁分離就要幾個小時,手術進程非常緩慢。
「剪刀,」眼睛緊盯被開膛破肚病人的外科醫師,像影集場景一樣,伸出右手等待護士遞來器械,過了幾秒沒回應,轉頭一看才發現她睡著了。醫師自己伸手拿了剪刀,繼續奮戰。一會兒,醫師告訴擔任助手的學弟:「把腹壁拉高一點。」喊了兩聲沒動靜,醫師抬起頭來看,發現握住腹壁鉤的學弟也站著睡著了。
醫師環顧四周,看見坐在一旁的護士和麻醉護士也睡著了,若加上手術中的病患,在場六個人,只有他是清醒的。大家都因連日加班太累了,如果不是病人生死在他手上,醫師恐怕也會睡著。
場景2〉無厘頭的急診室
民眾瞎扯「見鬼了!」 竟也來掛急診
台灣各大醫院急診室總人滿為患,有時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一名女性晚間到區域教學醫院急診室,慌慌張張跟檢傷護士說:「我看到鬼。」護士不知道是否該幫她掛號,詢問值班醫師。醫師問:「鬼在哪裡?」女子回答:「經過某個沒有人住的房子,有看到影子晃了一下。」醫師問是否哪裡不舒服?女子回答:「只是被嚇到。」醫師看該女子「生命跡象正常」說:「妳應該去找法師才對。」女子問:「這不用吃藥嗎?」醫師回答:「不用,下次不要經過即可,現在就可以回家。」
場景3〉無效醫療浪費健保
高齡重症病患命危,家屬哭求救到底
由於健保幾乎包山包海給付,無效醫療在台灣四處可見,不僅病患沒有尊嚴,也浪費醫療資源。一位81歲阿伯罹患腹主動脈瘤,腳因血管栓塞壞疽,醫師進行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手術後拔管,因呼吸衰竭再插管,穩定後拔管,突然又因血氧濃度不足插管,伴隨休克,醫師判斷可能是敗血症,幫病人做電腦斷層掃描,疑似腸穿孔,因狀況不佳,強心劑、升壓藥使用都超過劑量上限。
病人身體極糟,腸子破掉,一肚子糞便、食物,醫師建議不必再開刀,但家屬仍想「拚拚看」,醫師只好切掉腸子、做人工肛門。接下來給病人全靜脈營養、洗腎、高劑量強心劑、抗生素。但病人一週後仍過世。
場景4〉錢被誰A走了?
求助昂貴儀器,竟是沒必要的療程
健保署為了節省開支,多年來一直拚命壓低健保給付,使得一些醫院為了增加營收,只好不斷投資設備,鼓勵病人做自費醫療。例如「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是新技術,設備造價1億元,在醫師操控下做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病人必須自費。
台灣已有多架達文西機器手臂,開子宮肌瘤一次,病人自付20萬~25萬元。經常傳聞某些醫院會鼓勵沒有必要做手術的人做,據說已有一位醫師開了600次。但是使用達文西手臂進行的精密手術,是否真是病患需要?手術品質真的比較好嗎?常引起正反辯論。
一家醫院醫師分享,有一個病人,狀況實在不適合做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但某私立醫學中心還是做了。後來病沒治好,轉去別家後,接手的醫院判斷,其實病人應先做化療,讓腫瘤控制住再開刀,而且只要使用腹腔鏡做手術便宜很多,只要3萬~5萬元,何必花20多萬元?
場景5〉吃藥連環錯
因為吃錯一種藥,再連看四科補救
台灣人一年平均看15次門診,次數全球最高,拿藥更占健保支出1/4,形成最大浪費之一。就有一位老太太做健診發現血壓控制不好,先去看心臟科,醫生給降血壓的藥,但血壓降了後,她感到頭昏,接著去看神經內科。降血壓的藥含有利尿劑,讓她有尿失禁現象,又去掛泌尿科,但泌尿科的藥讓她口乾舌燥,她再去掛耳鼻喉科,之後還是不舒服,再去看精神科。
後來實在沒辦法,老太太到廟裡擲筊,「神明」告訴她的訊息讓她決定到台北榮總看病。醫生發現,是最早的血壓藥有成分不適合她,換一種就好了。但為了治療看第一次病的副作用,已浪費了不少健保資源。
場景6〉賠錢病患沒人收
住院三次只給付一次,醫師被迫不再接
健保給付拚命省,導致許多醫院的醫生一看到病人就要研判,「收這病人,會不會賠錢?」人球也因此產生。有一個真實病患,血色素6都不到,到醫院緊急輸血,住3天後出院;5天後回來做腹腔鏡手術,續開子宮肌瘤8公分,住5天。出院後7天又因登革熱進同一家醫院住10天。
病人總共在短時間內住三次院,共18天,但健保規定,兩星期內出院再入院,視同沒治好,總共只能給付7萬元的腹腔鏡手術費。這個病患讓醫院賠錢了,只好找相關醫師開會檢討,要求醫生以後接病人前先注意,病人是否兩星期內有在其他醫院住過,別接賠錢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