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日治時期昭和九年的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下簡稱瑞芳高工),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學校。創校人之一,是時任日本總督府敕任技師,世界聞名的土木水利專家八田與一。八田與一曾興建當時全亞洲最大的烏山頭水庫,並設計監造嘉南大圳,灌溉嘉南平原十五萬公頃農田,對台灣農業發展有很大的貢獻,連電影《KANO》也安插八田與一的橋段,向這土木水利之神致敬。
在許多就讀土木水利的學子心中,八田與一地位崇高,成就非凡。由他創立的瑞芳高工,也源流著來自八田與一的純正「學術血統」,其代代培育而出的土木建築科優秀人才,紛紛進入國內營造、建築、土木等領域,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
特色課程 連結結構抗震與防災
「瑞芳高工土木科出去的孩子,在各行各業,都受到很高的評價。」土木科科主任趙雅靜老師指出。瑞芳高工最早成立時,名為「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目的在培育與土木及測量相關的專業人才。
該校土木科特別著重學生在測量技能上的學習。近年除傳統測量課程外,也擴大課程應用,加入結構抗震與防災監測。「瑞芳高工的土木科已有80年歷史,整個新北市的職業學校,只有我們有土木科與建築科,希望藉結構抗震與防災監測,以及實務上的訓練,發展出我們在地區上的特色。」趙雅靜老師解釋。
課程設計上,瑞芳高工特別重視理論實務結合,有別於一般職校,是其學科上的一大特點。「瑞芳高工很重視業師,我們與技專院校有許多合作,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讓孩子們直接到業界實習。」讓孩子有更多實務培訓的經驗,訓練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土木科每一學期都會舉辦校外參訪,由老師帶領同學參觀科技大學與業界,開拓學生視野。為及早替孩子建立生涯標竿,瑞芳高工更延聘技專院校老師,邀請專業業師到校授課。課程內容精采,孩子也見識到所謂專業。「我們曾找過台大、高應大、北科大以及成大防災所的老師臨校授課,最近也安排師大地理系老師教導GIS。從課程中孩子學習到,現在已不單是做傳統測量,更已動用到無人駕駛小飛機。」趙雅靜老師說。
災變發生時,當人員無法進入,無人駕駛小飛機就能很快掌握災害狀況。土木測量發展至防災,已是目前業界的最新趨勢。「我們都跟小孩子講,不管怎樣,建設一定存在。天災地變水災地震風災,一發生就是找我們。」趙雅靜老師拍胸脯保證,學土木的孩子出路無限。
理論實務結合 不只做個測量工
在課程設計上,一年級上基礎課程,同學先熟悉基礎儀器,二年級加入工程測量,由老師帶著同學學習GPS,工程測量結合曲線,做更實際的運用。老師更經常帶同學到對面山上實際做測量。「我們在現地把設計的題目放樣出來,透過簡單的工具,如粉筆,把線型畫出來。因為GPS比較偏向數值化,屆時數值化跟CAD連結在一起,同學們就不只是單純拿著儀器量高程跟角度。」趙雅靜老師說。
趙雅靜老師解釋,測量不是測高度,就是測角度、測距離,但要怎麼運用,才是測量人員的專業所在。「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懂得測量原理,還要懂得應用。否則你永遠只能當個標竿手。」標竿手就只是測量工,永遠只能拿一支標竿,拿一支菱鏡,只懂測量技術,卻不知道如何舉一反三。瑞芳高工希望打破理論與實務的界限,讓孩子融合兩者,才能習得一技之長。
土木建築技術人才 培育中心
身為技職學校,瑞芳高工希望培育出「學用合一」的優秀技職人才。甫在瑞芳高工揭牌成立的「土木建築技術人才培育中心」,便是未來整合業界實習與學校師資、設備產學實踐場域。
瑞芳高工2014年與中華民國營造業總工會、新北市營造職業工會、自強工程顧問公司、台灣熊建築工程促進會、維新科技、宏星技研材料公司,以及台北、健行、萬能、東南、中國、中華及德霖等七所科技大學簽署「土木人才培育產學聯盟合作意向書」,未來將由營造工會媒合業界資源,提供學生實習、參觀及工作學習機會,各所科技大學則提供師資協助,進入校園指導學生參與競賽及專題製作,提供生涯輔導建議,給予學生完整的職涯藍圖。
科展奪獎 累積實戰經驗
此外,瑞芳高工鼓勵同學參與校外科展與競賽,每年九月土木科固定參加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舉辦的「抗震盃邀請賽」,對同學是難得的參賽經驗。抗震盃需用木條製作結構模型,上面放質量塊,代表人,再把模型置放在震動台上,比賽誰做的模型最耐震。「地震中心的震動台很大,一次可放四十個隊伍的模型,加上是國際賽,一開場就用英文簡介,對我們職校學生而言,是很刺激的經驗。」趙雅靜老師笑說。
陳瑜燁同學參加全國工科技藝競賽(測量職種)獲得金手獎第七名。她很喜歡這種競賽項目,「競賽中很多題目採用真實範例,正好可應證學校所學。」此外,比賽中不能說話,必須與夥伴培養默契,才能發揮各自所長,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建築科高三楊明軒同學本身很喜愛製圖,獲得全國工科技藝競賽(建築製圖職種)金手獎第二名,表現相當優異。他為了參加競賽,可說是工程圖、3D圖、透視圖皆從頭練起,比賽前還犧牲假日到學校練習。因為有了參賽經驗,回頭上學校專業科目時,比較能得心應手,學習製圖學科時也比較懂得指令的意義。
綠建築納入特色課程
擁有製圖工廠、泥工廠、材料實驗室、電腦CAD專業教室,以及多用途木工廠的建築科,以訓練具有實作技能的人才為主。103年度會把原先散入不同課程的綠建築課程獨立出來,開設「綠建築特性特色模組課程」與「綠建築設計特色模組課程」,針對此兩門課程做更深入的教學。
建築科黃弘毅主任表示,綠建築設計會結合基本設計、表現技巧與專題製作,由老師從最基本的建築概念設計去引導,並對綠建材進行材料試驗,研究哪些綠建材能真正做到節能減碳。高三同學可針對綠建築設計規劃,製作專題。
同樣地,建築科強調實作,將安排業師進行實作示範,增進同學對產業的認識與了解,以及相關建材在建築上之應用。高二將邀請策略聯盟師資,針對綠建築與綠建材進行專題演說,並參訪綠建築紀念館,了解實務應用。
生活科技應用 資訊科同學展巧思
連續12年,年年在全國性比賽中奪獎的資訊科,連3年金手獎,連6年科展獲獎,近5年三位高職繁星全國榜首,其特色課程剛好服膺十二年國教課綱,以兩個模組為主要發展核心,一為微電腦應用特色模組,此課程銜接一年級的計算機概論、計算機概論實習、基本電學、基本電學實習,二年級的電子學、電子學實習、數位邏輯、數位邏輯實習,以及程式設計跟單晶片實習為主要的核心架構,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視窗的高階軟體,結合單晶片的控制應用設計,以及電子電路的機板,經由發想,創造出一個個專題作品。
另一晶片設計特色模組課程,以單晶片控制感測元件,偵測室內的溫度、濕度、亮度,或是利用單晶片控制LCM、LCD、LED等相關被動元件的呈現,實務上可利用晶片控制週邊電路,靈活設計出生活中的應用電器。
小小作品 造福人類
資訊科陳思亮主任坦誠,年輕學子的學習熱情不若以往,學校課程在設計上盡量做到「務實致用」,讓孩子們盡量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同學理解,他們學習製作的作品可以成為產品,可以改變全人類。」陳思亮主任期許同學能成為一流工程師,增進人類的福祉。在老師指導下,資訊科人才輩出,成為全國科展的常勝軍。
例如「智慧型遠端插座用電監控系統」獲得新北市高中職科學展覽會特優,團隊小組組長資訊科三年級陳世豪同學表示,這項小發明,使用手機去達到開關燈以及節能減碳的效果,還能使用手機瀏覽使用電量。製作時,最困難的部分是如何把較大的電路板放入插座裡,經過不斷嘗試,最後在老師指導下才成功。
高三連哲民同學的小組所設計的「健康把關-攜帶式智慧型藥盒之研究」,同樣獲得新北市高中職科學展覽會特優。這款行動式電子藥盒,可利用鈴響、燈光閃爍與震動提醒慢性病患長者定時吃藥,結合3C產品,如手機,在吃藥時間自動發送簡訊,提醒病患家屬,在比賽中獲得評審好評。
陳思亮主任指出,所謂一竅通,百竅通。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了,核心能力在,就能應對各種問題。瑞芳高工的孩子在做中學的技職體系中,不只鍛鍊產業必備技能,更理解專業學習與成長,不是只為了唸書考大學,而所學有機會改變全世界,技職體系也能擁有出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