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心想,目前台灣的公平貿易機構雖屈指可數,但商品卻分散在不同地方,民眾要買咖啡得跑到生態綠,買手工藝品又要跑到「繭裹子」,「何不成立一家超市,把所有商品集合在一起?」儘管這個創意被股東潑冷水,「你們有信心開下去嗎?後勤怎麼辦?商品夠不夠?」但他們仍堅持。剛好超市所在的大樓房東願意將都更前的一樓空間無償借給他們使用,歷經半年籌備,終於不負眾望開張了。
這裡的商品都有一個故事
「除了星巴克、無印良品,其他在台灣能找到的公平貿易商品幾乎都到齊了,」徐文彥開心地說。精明的消費者比價後不免發現,多數公平貿易商品的價格都比同性質商品略高。「一定比較貴,」徐文彥不諱言,就像有機商品比較貴一樣,公平貿易商品講究,給予生產者合理利潤,矯正一般貿易藉著壓低生產者工資,賺取超額利潤的惡習。
這就是透過販售來彰顯「價值」和「價格」的不同。公平貿易商品的價值,除了友善環境、幫助弱勢,最重要的是,每件商品都擁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舉例來說,外表像紅色或綠色蘋果的羊毛氈,看起來相當可愛,但相當費工,必須由40位尼泊爾婦女齊心合力才能完成。
又例如,繭裹子所販售的陶杯,也是尼泊爾婦女先以手工拉胚,使用小鐵片壓刻後,再放在窯裡柴燒,由於傳統窯內高低不平均,同一批柴燒出來的成品至少有1/3會燒焦,而且那個組織內也只有一個人會使用鐵片壓刻,每個陶杯都由他親製,完全是道地的手感商品。
不僅是銷售 更要傳遞觀念
開幕一個月,余宛如坦言,生意好到超乎預期,第一個星期,每天至少都有3萬進帳,讓那些小資本經營的公平貿易廠商又驚又喜,三天兩頭忙著補貨。只不過,很多去過公平貿易超市的消費者,都有一個共同感覺,這家店的商品少了一點。
余宛如坦言,相較於英國4500項、日本400件,台灣的公平貿易商品的確是屈指可數,「就怕沒人買,貨不是問題,英國公平貿易超市不也是從一根香蕉開始賣起嗎?」她進一步表示,如果都靠廠商自己開發商品,可能來不及,她目前已著手和各國貿易商連絡,打算引進來自全世界商品,在這之前,為了先豐富貨架,也展售了其他社會企業商品,像是原住民手工藝品和雜糧等。
但對余宛如而言,還有比銷售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把公平貿易的訊息傳達給更多人。因此超市裡還放置了不少書籍和DVD,巨幅掛報上更印著公平貿易的精神及實踐方法,「現在有客人一進店就說,不用跟我介紹,我已經知道什麼是公平貿易,我來這裡找好東西,」她欣慰說。來到公平貿易超市,不妨試著把腳步慢下來,點杯咖啡,配上巧克力或香蕉蛋糕,靜下心來品味每一個商品裝載的故事,你將會發現裡面所蘊藏的人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