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悶熱的午後,一位女性駕駛因為在開車途中睡著,來不及閃避修路卡車而撞上安全島。警官哈特凌晨三點交完班,不久即因車禍喪生,原因是在駕駛途中打瞌睡。
雖然交通意外有半數是酒後開車所引起,但是美國公共衛生專家最近卻呼籲大家小心另一項鮮為人注意的因素--打瞌睡的駕駛人。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二十至四十萬起交通事件肇因於此。因此科學家特別找出引發駕駛人睡意的原因,希望大家開車時多加小心:
睡眠不足--「現代的工作和娛樂型態使人們必須刻意壓縮睡眠時間,」史丹福醫學院的狄蒙特醫師說。現代人常熬夜看電視或應酬,又喜歡將鬧鐘定在比平常起床還早的時間,然後再以咖啡或茶提神;長久累積下來的「睡眠債」就像體內的安眠藥,使人們在車子上路不久就失去警覺性或覺得很睏。
輪班工作--身體自然的睡眠周期是午夜到清晨七點,和下午一點到四點。因此值晚班的人不但要忍受晚上犧牲睡眠的痛苦,而且即使白天睡足了八小時,卻因為不是在自然的睡眠周期,仍然很容易在開車時打瞌睡。根據調查,這些人發生車禍的機會,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要多一倍。
飲食--開車前本已睡眠不足的人,即使是進食一小份餐點和飲料都能引發睡意。澱粉食品和甜食等碳水化合物比高蛋白質食物容易激發睡意,熱飲比冷飲更具催眠效果,乳製品也由於含有氨基色胺酸,容易使人產生放鬆的感覺。
藥物--許多藥物都會引發睡意或使人降低警覺性,影響四肢協調、駕駛技術以及判斷能力。例如治感冒的抗生素、鎮定劑等;而且服用的劑量愈重,撩起睡意的機會愈大。此外,含興奮劑的藥物雖然不會使人睡著,但引發的飄飄然的感覺卻會破壞判斷力。
開車的情境--筆直平坦的馬路也具有催眠效果,在夜間更是如此。如果車內既熱且悶,即使大白天也會令人昏昏欲睡。駕駛人的穿著也會影響開車時的精神,譬如皮帶過緊可能使呼吸變淺而激發睡意。
專家建議,長途開車出發前的幾個晚上都要確保睡眠充足,避免大吃大喝,途中以高蛋白質零食打發饑餓,並不時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提神(最好是不加糖的,一杯咖啡的提神效果約在三小時以上)。儘量避免在身體自然的睡眠周期開車;衣服宜寬鬆輕便,少穿會妨礙血液循環的緊身衣和短襪;陽光太烈最好戴太陽眼鏡,車內儘量保持低溫,放一些有趣的音樂,如果有人同行,可以一塊聊天。
此外,一小時下車一次,伸展肢體、走動一下;如果還想睡,把車停在路旁小睡二十分鐘便會覺得神清氣爽;不斷轉轉眼珠子、動動身體,再不然,考慮購買一種裝在耳後、打瞌睡時會發出嗶嗶響聲的睡眠警示器,也都是提神良方。最後,應量力而為,就像美國公路指標上寫的:「馬路如棒球場,安全回家(「本壘」在英文中同是home)才算數!」
(取材自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