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到10%攤販繳稅,課不到的稅一年數十億

稅收大漏洞3〉只繳上班族1∕5的稅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2-11-29

瀏覽數 54,500+

不到10%攤販繳稅,課不到的稅一年數十億
 

本文出自 2012 / 12月號雜誌 我的老年誰來養

台灣租稅負擔率只有13%左右,不僅是全世界的低稅天堂,甚至還有一大群人長期不必繳稅或是低繳稅,造成社會不公平。其中,包括一般被認為是弱勢的攤販、小吃攤業者,多數繳交極低稅率。但是攤販業者真的是低收入嗎?恐怕許多台灣人不再相信。

一位政大教授分享,他住在文山區的一棟新大樓裡,樓下鄰居在市場賣小吃,同棟大樓一口氣就買了兩戶,「他比我有錢多了,收現金又不繳稅,」這名教授觀察說。時過境遷,此刻台灣的大小攤販,已不再像過去都是低學歷、低收入的弱勢族群。因為進入門檻低加上失業率高,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放下身段做攤販。根據主計處的調查,近三年開業比率,以大專及以上的61.2%最高;按年齡別觀察,未滿30歲的占85.4%為最高。顯示近來投入攤販經營者,以低年齡層及高學歷者為主流。

攤販繳的稅只有上班族的1∕5

愈來愈多的人願意投入這行,也因為攤販繳交的稅金遠低於一般上班族。根據主計處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攤販經營概況」普查資料,2008年攤販業者每人每月平均月利潤為3萬4503元,略低於受雇者平均月薪3萬5001 元;平均日工時為8.6小時,約等於上班族。

該調查也指出,攤販平均獲利率高達31%,比起上班族的支出只多了每月1%的營業稅及平均約2000元的攤位租金。根據國稅局課稅標準,平均是以營收的6%計算個人所得。

這造成淨收入差不多的上班族與攤販,繳稅金額的計算基礎差五倍。怎麼算的呢?以攤販每月利潤3萬4503元、而獲利率31%推算,攤販月營收是11.3萬。以收入6%計算個人所得稅應申報所得金額,是6800元。

但攤販的實際淨收入其實是3萬多。一個上班族以3萬5001元繳納所得稅,攤販則以6800元納稅,相差五倍左右,公平嗎?在一些知名的夜市裡,攤販收入更驚人。士林市場自治會總幹事郭逢時指出,士林夜市有500攤商,每天來客數9000~1萬,假日1.5萬人,每人平均消費100元,攤位租金一個月4000~5000元,多半免用統一發票。

計算下來,士林夜市平均每攤每天營業額,平日是2萬,假日是3萬。以一年休息12天計算,每一攤的年營收是792萬,以31%獲利率計算,年獲利為246萬,但國稅局只以48萬所得計算課稅,差別為五倍。

逃漏稅難查,每年有數十億之譜

攤販由於多半免用統一發票,政府採用核定課稅方式計算營收,也就是說,由政府派人實地勘察後,依一定的作業準則加以計算。今年4至6月,桃園一位負責現場考察判定的國稅局官員,進行攤販的工商普查,在某知名黃昏市場時,「每個人都跟我說賠錢,哀嚎生意有多難做,但我每次來看都人山人海,攤販根本沒空理我,根據判斷,應有九成都賺錢,」他說。

他明查暗訪時,有個水果攤老闆向他透露,他每月營收600萬,平均賺兩、三成。 但水果攤老闆不必繳稅,因為根據法令,農漁業產品不用繳稅金,他只要每個月支付的數千至1萬元的攤位租金。

據他了解,另一個賣蔬菜的攤位,一個月營收上百萬,一年超過1000萬,老闆曾雇用一個國中生的小弟,在攤位上幫忙了五、六年,薪水從2萬一路加到4.5萬,後來小弟長大當兵去,退伍後想進修車業。蔬菜攤老闆極力說服他回來幫忙顧攤位,因為他自己還要照顧另外一攤,最後開出月薪8萬加上年底分紅的好條件。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儘管收入不低,但攤販逃漏稅、避稅的消息時有所聞,儼然是課稅上的「特權人士」,數量又多,讓國庫少收很多稅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周信佑研究,攤販營業收入甚高,但被課徵營業稅者占攤販總數僅不到10%,每年估計逃漏稅賦高達新台幣數十億元。

國稅局盯哨,輔導開發票誠實報稅

只有當媒體爆料一些高收入攤販時,國稅局才會去主動查核,派人整天站崗,如果判定營收很高,會將營業稅由1%增加為5%,並輔導開發票誠實報稅。有50年歷史的名店阜杭豆漿,位在台北市忠孝東路與紹興南路口的華山市場二樓,廚房加上用餐區少說近百坪,但目前為止法定身分仍是攤販。生意好到從凌晨5點就有人排隊,國稅局在這幾年才說服阜杭豆漿開具發票。

台北市販攤職業工會總幹事林再傳表示,會裡有3000會員,分布在300多個傳統市場,一般是不用報稅的,每年一到報稅季節要求開具勞健保憑證以抵繳稅金的會員,在100人以下,顯示繳稅的人很少。

其實攤販夜市已成為台灣重要的特色,形成台灣地下經濟很大的一塊,據統計占所有零售及餐飲比例為17%。占這麼高比重的零售經濟卻低繳稅,實有商榷必要。 來到全台知名度最高的台北市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南門市場,共276個攤位,高價位南北貨、熟食、蔬果、農漁產品,在大假日吸引超多人潮。

政府應重新看待攤販稅率議題

三、四年前,當時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爆料一些名攤在過年前夕的單日營收超過百萬,連普通的蔬果攤,日營收都能超過20萬。現任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忙著解釋,這數字過於誇張,且不能只看大假日狀況,南門市場平日人潮很少,可差十倍。

「南門市場有10~20家名店,因為媒體報導,很多都被國稅局盯死了,」王銓國有點抱怨,傳統市場在日韓被當做寶,台灣應該珍惜。但有所得就應繳稅,跟保護傳統特色應該無關。

市場裡有「天下第一攤」稱號的億長御坊,賣的是高價熟食,早期是來台外省第一代權貴的最愛,現在則是平民百姓年節菜、宴客菜的最佳選擇。億長御坊老闆朱億長,七歲起在南門市場做生意,出名到受百貨公司邀請設點。「我讓媳婦去顧百貨公司的攤,我在南門市場快60年了,感情很深,不想離開這裡,」他表示。

記者詢問關於繳稅狀況時,朱億長避談,據了解他被國稅局查了數十次稅,不斷澄清:「現在不如從前了,百貨公司、大賣場搶了很多我們的生意,一到百貨公司週年慶,我們營收一下子會減少七、八成。」

「我們凌晨4、5點就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賺的只是勞力錢、辛苦錢,」他表示。的確,攤販業常是不少弱勢、失業族群的避風港,很多只賺得溫飽錢。

但若是所得不低卻低報稅,就是社會的不公平了。更何況有愈來愈多攤販高收入,據調查,大專學歷攤販年利潤達100萬元以上者占兩成。政府應重新看待攤販的稅率議題了。


→立即購買318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