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聞到一股特殊的味道,」這可是我們系上特別的味道,」陳保基笑道,原來是系館左旁的牛欄傳來的新鮮牛糞味,「太陽這麼好,我們就在外面專訪吧,今年的第一次專訪可是給《遠見》喔!」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雖然是學者,卻非不辨菽麥的象牙塔中人,不但不是,牧業更是他的專長。
學術上,他是國際上知名的畜牧學者,更是第一流的養鴨專家,這次出任官員並非初體驗。在1997年,他便曾出任農委會畜牧處處長三年,當年臨危授命,處理口蹄疫危機,後來更主導「離牧」,讓台灣的養豬產業規模化,更讓南部小規模高污染的養豬業者成功補償、轉業,進而離牧。
「如果沒有當年成功的離牧政策,那愛河整治恐怕也沒法那麼成功,」他打趣說。他分享離牧的政策成功的訣竅,「說穿了都是人性,只要設計一套配套的誘因機制就事半功倍了!」當時目標是讓「豬隻畜養規模化」,因此要求小型畜養戶離牧,作法就是1000頭以下一頭補償一頭的價格,同時安排轉業出路,但是超過3000頭的畜養戶要離牧,最多只賠1000頭的錢,讓大型規模化的業者離牧的誘因減少。
順勢而為、替人著想,行政風格是授權
順勢而為,尊重人性,人情熟透,替人著想,便是陳保基的特色,也為他博得了好人緣。他形容他自己的行政風格,「如果要概括而論,那麼『授權』二字最足以說明我的行政風格,「我只抓大方向」。
系上的技師游先生,也曾是陳保基學生,「他這次出任農委會主委,老實講,一點都不意外,畢竟夠資格的就那幾個,每次內閣改組,校內都有傳出他將接任的傳聞,」游先生說。
對於同仁,陳保基的特色就是熱心跟沒架子,他透露一個祕辛,「陳老師還有一個嗜好就是愛作媒,我跟我內人就是老師促成的,這裡還有好幾對!」
農曆大年初五,陳保基接到陳冲的徵詢電話,頓時陷入長考,一方面是他才剛卸下六年農學院院長,答應老伴要好好陪她,在美國工作的女兒更大大反對:「老爸,你不知道立法院質詢很恐怖嗎!」但另一方面他對於農業又有很強使命感。
最後是指導教授沈添富說服他:「你學農,對農業又有一番見解,曾在農委會工作三年,嫻熟行政,還有誰比你更適合?最重要是你當年是拿農委會獎學金去康乃爾念博士,基於報恩,你更該扛起擔子。」
早期不少台大學生一畢業就出國念書,家境不寬裕的陳保基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選擇考高考,最後去宜蘭養鴨中心一待12年,鄉下出身的小孩不敢奢望出國,只有把握每個機會,才能累積實力,繼續發展。
在宜蘭,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撿鴨蛋,親自配飼料,只有自己動手,才能得到真正第一手的資料。四、五年後成功改造傳統飼料配方為完全混合飼料,1983年便獲台灣省政府第一屆「特殊貢獻獎」(獎金10萬,足可在當年當地買一棟房子)。
沈添富更幫他這個土碩士把論文發表到國際學術期刊,這鼓舞了陳保基,之後更獲得獎學金去長春藤名校康大念書,返國回台大任教至今。
新人新政:出口技術到大陸,並賣種子、資財
對於農業未來,陳保基有一番獨到見解,他認為不能繼續做農產品出口大陸的美夢,這是危險的,「兩岸成本差這麼多,老是想出口大陸,這是不合理的,要出口,就要出口技術。」
他認為,根本不需要怕技術會被大陸學走,「美國跟日本協助台灣農業這麼多年,台灣農業有超越他們嗎?」他反問。
一旦可以出口技術到大陸,還能夠賣種子、資財給對岸,這才是可長可久的盤算。
即便馬上要接任農委會主委(2月4日採訪),陳保基還是不改農家子弟直率的特質,他表示,「世界上的強國不是農業弱國,美、日、德個個都是農業大國。」
農業要發展得好,無庸置疑要三大要素配合。第一土地,第二技術人力,第三才是資金,台灣土地少又受限法令,沒法靈活運用,而技術人力又欠缺新血輪,「我每一次看到神農獎得主是70幾歲的老農,都覺得好心痛,這象徵農業斷層,這個獎應該是以40~50歲有經驗的成熟農人為主才對啊!」
如何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呢?記者追問,「只有跨領域整合,捨此路無他途,」例如他在台大推動植物工廠,就一口氣整合九個系22個教師,協調能力果然驚人。
不過,他一上任便面對美國牛肉進口與禽流感的棘手問題,能不能以他最被稱道的協調能力調和鼎鼐,找出一條各方都接受的路,並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