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時分,位於德國中部的展覽大城法蘭克福,正是舒適宜人的微涼氣候。每年此時,這個城市總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家車廠,參加一年一度的法蘭克福國際車展,堪稱全球規模最盛大、也最具指標意味的車展。
能舉辦這麼重要的盛事,當然和德國傲視全球的汽車業實力有關。不過以往提到德國車,焦點不是環繞在頂級的雙B(Mercedes-Benz、BMW)或保時捷(Porsche),要不就是銷量取勝的福斯(Volkswagen),外界很少注意到奧迪(Audi)。而奧迪才是近年表現最亮眼的車壇新勢力。
邀各界專家 構思車業未來
過去15年來,奧迪的銷售一路狂漲,使全球豪華車市呈現1A2B的三強鼎立局面。2010年,奧迪銷量逼近110萬輛,2011年準備挑戰120萬輛,前三季銷量更小幅超前賓士,極可能在年底登上全球豪華車第二,僅次於BMW。
在台灣,儘管至2009年才來台設立分公司,但奧迪2010年銷量便突破2300輛,2011年計畫賣出3300輛,原本估計2015年完成的年銷5000輛目標,極可能提前達陣。
甫落幕的法蘭克福車展,奧迪更跳脫福斯集團(包含Volkswagen、Bentley、Bugatti、Lamborghini、Seat、Skoda等九大品牌)的集體參展模式,首次成立專屬展館,搭建一個長100公尺、寬70公尺、高12公尺的白色展場,彷如一座巨型豪華遊艇,內部還有長達400公尺的環狀測試跑道。
而當同業競相發表次世代的概念車或即將上市的戰略產品,奧迪卻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論壇:未來城市高峰論壇(Audi Urban Future Summit),集結來自都市規劃、建築設計、社會人文、經濟發展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替汽車業構思未來。
為什麼要辦這個論壇?奧迪執行長Rupert Stadler開宗明義地說:「這個論壇的用意在於提前設想,未來的超級城市裡頭,人們的生活形態與交通移動方式會是什麼樣子?」公司希望彙整各方意見,以提前因應汽車業即將面臨的各種挑戰。
這種考量並非杞人憂天,德州農工大學運輸研究所最近便調查,去年美國因為塞車而付出的成本,高達1010億美元,倘若再不改善,2015年還會上升至1330億美元。平均每位美國人每年呆坐車陣中的時間,有34個小時,浪費掉的經濟成本是750美元。
除了科技 還需考量生活情境
本屆論壇主題為能源,下設三個子議題:數據(Data)、資源(Resource)、社群關係(Social Relations),討論包括自動化駕駛、電子配備、社群網絡、資源管理、交通流量數據、睦鄰合作型態等不同因素,會如何影響未來的城市生態及運輸系統。
這種集合跨領域專家的跨界討論,的確激盪出許多前瞻的意見,讓現場彷彿一個探討未來生活與汽車面貌的狂想沙龍。
擔任奧迪未來城市獎評審團主席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askia Sassen,是專精全球化與都市化議題的社會學專家。她認為:「直到今日,很多城市還處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習慣隨著人口增減或交通科技變化,不斷改變面貌,甚至推翻原始規劃。
她主張,在思考未來城市的移動方案時,業者不能只想到科技,還必須考慮使用者的生活情境,並具備設計師的巧思與邏輯,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移動等多樣化需求。
曾在《金融時報》工作十年的趨勢研究專家Charles Leadbeater也認同這個看法,指出未來的城市移動方式要考慮的層面,絕對遠超乎汽車產業的領域,「我們必須把能源、資訊科技、運輸系統等,統統一起考慮進去,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系統。」
他以美式足球為例,隊員透過不斷傳接球與交叉掩護,幫助球往目標區挺進,團隊合作才能達陣。「未來的交通方式就像這樣,讓每個人和載具都成為整個網絡的一部分,然後不斷接力,把大家送到想去的地方。」
除了能源 還得考慮社交需求
紐約大學教授及倫敦政經學院城市研究中心主席Richard Sennett觀察,許多現代城市不斷追求運輸效率,鑽研如何把居民從A點載送到B點,卻常忽略了人們還有社交需求,「因此,未來城市的運輸解決方案,必須要是一個開放系統」,融合運輸效率與公共空間,藉此重建社會網絡。
麻省理工學院城市實驗室主任Carlo Ratti,也以F1賽車為例,過去必須有足夠的駕駛技術和財富,才有資格駕馭F1超跑,但現在透過科技系統,一般人就可用電玩遊戲嘗到馳騁F1的滋味。「所以未來人類應該重新駕馭科技,反過來主導城市的交通!」
他曾在哥本哈根設計一款自行車Green Wheel,只要在車輪裝感測器,把手機接到車上,透過無線網路,便可瀏覽電子地圖、避開塞車路段、計算騎乘距離與運動量、還可上網聊天,用簡單的科技就能打造一套聰明、易用、且環保的交通系統。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教授Ludger Hovestad估計,如果每個新興城市都採用現有的交通型態,未來起碼需要五倍的能源供給量,才能滿足需求,「很顯然地,這樣是不可能有解決方案的,所以未來交通不但要考慮新能源,還需要更聰明的使用方式!」
未來的汽車將成為體驗介面
當然,對奧迪來說,蒐集到這麼多意見之後,如何從中尋求汽車業的創新之道,才是往後的思考重點。當天受邀主持、著有《長尾理論》的數位經濟觀察家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便認為,過去的100年來,人們對汽車的認知跟馬匹很相近,都是一種交通工具,「可是以後關於汽車的各種想像,可能會全盤改變!」包括外型設計、動力系統、甚至是使用者的所有權、企業的經營型態與獲利來源等,都可能截然不同。
他還丟出一個大哉問:「假如哪一天,全世界最有創意的公司蘋果跳進了汽車業,它會出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改革呢?」
對此,跟上未來的科技潮流與生活形態,讓汽車跳脫交通工具的格局,升級為提供體驗的情境介面,或許是個可能的構想。
去年贏得奧迪未來城市獎的德國建築師Jürgen Mayer即說,當愈來愈多人習慣在車上吃東西、講電話、收看或收聽資訊時,汽車便需要搭載更多的資訊配備,「所以,以後汽車不會只是單純的駕駛機器,還可能變成增加使用者『體驗』的一種情境介面。」
對此,奧迪電子工程部門總監Ricky Hudi表示贊同:「可以想見的是,未來汽車跟外部環境的連結會更緊密,還可能變成整個城市資訊網絡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將促使車廠拋開工程師的製造思惟,重新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各種使用情境與解決方案。
奧迪設計總監Stefan Sielaff坦承,關於未來交通解決方案,汽車業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不是簡單的任務,但我們願意試著替未來的人們導引方向。」透過論壇,不但讓奧迪獲得無窮的研發能量,也打開了一個都市、人群、科技、與汽車之間的對話管道。
奧迪的都會概念車:Urban concept
配合本次論壇,奧迪也趁機展示兩款新概念車「urban concept」,描繪次世代都會交通工具的面貌。 urban concept內部是「1+1」式的前後不對稱座位,只能容納兩人,而動力來自相當於20匹馬力的永磁電動馬達,極速每小時100公里,續航距離超過70公里,符合都會區的短程通勤需求。
而且,車上所有材質都以輕量化為優先考量,總重只有480公斤。另一款敞篷車urban conceptSpyder,便採用大面積環景車窗,車門改為上開式的鍘刀設計,讓車身感覺更為輕巧。
特別的是,這款概念車還散發出極簡的氣息。比方說,中控台儀錶板只留下一個液晶螢幕、空調旋鈕、及警示燈開關,其他使用介面都整合到方向盤,駕駛者還可按個人體型及舒適感,調整方向盤跟踏板的位置。
而四輪露於車體之外的設計,不但洋溢濃厚的復古風,也有向1930年代經典車款「Auto Union」致敬的味道,「我們希望打造一台靈敏、而且好用的小車,讓它像城市有機體裡的昆蟲,可以自由地來去與穿梭,」奧迪汽車行銷總裁Peter SchwarzenbauerAudi形容。(高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