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邁向時尚服飾王國, 台灣缺什麼?

ZARA、H&M、UNIQLO都從小城發跡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1-10-31

瀏覽數 28,550+

邁向時尚服飾王國, 台灣缺什麼?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很難想像,如今布滿全球各主要城市的三個品牌,其實都是從不起眼的小城發跡。ZARA的第一家店位於西班牙的拉克魯尼亞(La Coruña)、H&M則位於瑞典的韋斯特羅斯(Västerås),UNIQLO的前身則是日本山口縣宇部市的一家西裝店。

同樣賣衣服,三個品牌可以從路邊小店擴展成全球集團。他們若可以,台灣為什麼不行?

1.台灣布料好,世界名牌都在用,但缺一條龍的經營模式

其實,在全球的時尚版圖中,台灣早已是全球最重要、也是最頂尖的布料供應商。

「BURBERRY、PRADA、adidas……,很多國際大牌都使用台灣研發的布料,」紡拓會設計中心總監江夏碧說。

台灣缺乏棉、麻等天然布料,因此發展出非常進步的人造纖維技術。江夏碧說,進入冬季,許多品牌主打「超輕量羽絨衣」布料,就是台灣人在兩年多前研發出來的。

然而,相對於ZARA、H&M、UNIQLO,從原料研發採購、產品設計、成衣製造至行銷販售一條龍通包的經營模式,台灣的業者尚難統合從前端到後端的資源。

目前,強調設計美感的設計師品牌,台灣大多為小量生產,而大量生產的布料成衣廠商,台灣皆以代工為主,沒有自我品牌,只能成就國外品牌。

2.內需市場不夠大,養不起一個國際品牌

台灣既然有良好的紡織製造基礎,為什麼無法打造成衣品牌呢?無論是設計師、成衣業者與學者皆有一個共同答案:「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夠大,養不起一個國際品牌。」

「台灣市場規模不大,但消費者選擇性多、水準高,競爭性太強,」台南企業總經理吳道昌坦言。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創立於台南,從成衣代工起家的台南企業,過去也曾在台灣自創品牌,後來將事業轉移至大陸,才成功打造自有男裝品牌「TONY WEAR」,目前店數已達到770家,是國內品牌轉往中國發展的成功案例。

3.缺少國際行銷策略,市場難擴展

只是台灣內需市場小,真的是障礙嗎?H&M的故鄉瑞典,人口數才900多萬,比台灣少,是如何辦到的?從H&M的發展軌跡分析,它的國際化也非一蹴可幾。創立於1947年的H&M,在瑞典深耕20年後才踏入北歐鄰近國家,1970年代後才擴展至歐洲,2000年後才進入美洲與亞洲。速度不算快,但卻方向明確,不斷與國際級設計師合作,「一步一腳印」地朝著世界品牌邁進。

4.大家都想當設計師,欠缺打版人才

一件服裝產生,除了設計師,還需要打版師才能將衣服具體成型。如果要讓生產流程快速如ZARA、H&M,必須要有經驗豐富的打版師配合。不過,台灣目前卻面臨設計師當道,但嚴重欠缺打版師的人才傾斜問題。

「打版師的薪水其實不低,只是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做,」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說,每逢設計大獎,光環都在設計師身上,人人都嚮往當設計師時,就沒有人願意當幕後辛苦的打版師。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主任黃莉婷表示,她曾經發現同學具有優良的打版能力,幫他引薦工作,同學卻表示:「寧願去當設計助理!」 紡拓會設計中心主任郭韻琴也指出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打版師的職業地位較低的原因:「台灣過去多半設計師開店當老闆,打版師只是聘用的員工,所以打版師的地位往往不如設計師。」

為了因應這塊產業鏈的缺口,目前經濟部與紡拓會合作成立「快速時尚打樣中心」,幫忙缺少打樣師的設計師、或想轉型作成衣的布料業者,協助打版製衣的工作。

此外,為了因應「快速時尚」風潮,也將所有的版型以電腦模組化,把版型建置在資料庫中,當款式愈來愈多,只要稍作修改,新款式出現的速度就會愈快。

不過,打版人才的長期培育,仍是往後必須努力的。黃莉婷說,過去技職學校升格為大學後,反而造成重要的技職人才斷層。她建議,現在許多單位會舉辦設計師比賽,未來也可以多舉辦「打版師」比賽,給予高額獎金,成為年輕人嚮往的工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