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石化業未來, 84歲林書鴻現身談策略

石化出走潮〉高值化模範生 長春石化

楊瑪利、高宜凡
user

楊瑪利、高宜凡

2011-10-31

瀏覽數 37,400+

為石化業未來, 84歲林書鴻現身談策略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將近兩個月的採訪時間裡,《遠見》除走訪可學習的外商高值化石化業標竿,也試圖尋找國內標竿。

而每次請業界人士及專家學者推薦,對象幾乎都導向同一家公司——「長春集團」。 長春在台灣向來以兩件事聞名。第一是非常重視研發,研發人力約占集團10%,及研發經費約3%預算,擁有多角化的產品線,遍及合成樹脂、特用化學品、工程塑膠、電子材料等領域,經營範疇早就脫離傳統石化業。

第二,是超低調的質樸作風。公司成立62年來,相關報導及曝光紀錄非常少,能專訪到創辦人林書鴻的媒體,如同鳳毛麟角。

儘管營收規模(去年約1200億元)僅次於台塑,足可排上國內第二大民營化工業。論獲利能力,長春更是楷模。據媒體資料,長春三寶(長春人造樹脂、長春石化、大連化工)上半年合併稅後純益逼近百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大連化工和長春人造樹脂都有超過12元的超高EPS,長春石化也有5.6元的高水準。

而且,長春一直堅持不上市上櫃,「為什麼要上市?籌措建設資金並不困難,」極少曝光的長春集團董事長林書鴻最近打破慣例,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

為什麼願意打破沈默?他開門見山地說:「我為什麼會接受你們採訪?不是為了長春,而是為了整個石化業!」現年84歲的林書鴻,講起話來依然鏗鏘有力。

長春擅長串連上下游,開發更有價值的產品

看到近年台灣社會對石化業排山倒海般的負面批評,林書鴻心中很是感慨。

很多人認為,台灣缺乏石油資源,本就不該發展石化工業。但他卻質疑,「那你可以講:我們沒有麥、也沒有牛,所以不能吃麵包、吃牛肉嗎?」他擔憂,一旦石化業出走,「這批真正能幹的(石化優秀技術)人才該怎麼辦?如果流出去,會是台灣很大的損失。」去年底,原本是國光石化第二大股東的長春,決定前往新加坡投資,消息一出,震撼同業。

對此,林書鴻淡然地說:「我是為了原料才去新加坡,與國光石化沒有關係。」他強調,長春的強項是把上下游串連,開發出更有價值的產品,如果沒有乙烯和丙烯等基本原料,「等於戲台子被拆了,我們沒戲唱啊!」

這家石化業的優等生怎麼做高值化?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500元起家,是過往進口替代政策的執行尖兵

長春成功的軌跡,就像二次大戰後,台灣經濟起飛的縮影。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那年(1949年),剛從台北工業學校(台北科大前身)同期畢業的三個小伙子:廖銘昆(已歿)、林書鴻、鄭信義(現任長春總經理),一起集資500元創業。

初期,長春先進口原料做塑膠加工,隔年就用回收木屑、木粉、和自產的石碳酸樹脂,混和產出「電木粉」,至今仍在國內擁有九成多市占率,用於各種電源插座及家電零組件。播放公司簡介時,看到舊工廠照片,林書鴻笑說,「這個最老的產品(電木粉)現在都還有做,工廠全部自動化、無人化了,不然沒辦法生存到今天。」

除此,於1961年長春還是台灣首家用天然氣裂解生產甲醇的化工業,曾獨家生產工業用雙氧水,更成功地開發出聚乙烯醇(PVA),自成一格的研發實力,連許多外商大廠也為之側目。許多仰賴進口的材料,長春都開發出本土化產品,堪稱是過往「進口替代」政策的執行尖兵,還更進一步轉為出口。經過一甲子的努力,長春如今發展出近百種產品,擁有23家子公司,在全球70多國與上萬家客戶都有往來。

最近,政府公布石化業「附加價值率」的公式後,長春內部也經過一番計算,檢察自家是否合格。 結果顯示,目前長春人造樹脂、長春石化、大連化工等三大公司,整體附加價值率分別是20.2%、20.3%、12%。以政府訂出「2020年達20%」的中期目標來看,長春幾乎都提前達陣了。

而且,若從各別產品來看,長春大概有1∕4的品項,都有超過30%的附加價值率。林書鴻一邊翻閱手上資料,一邊神祕地說,「其實超過40%的也有。」

原本,工業局想把長春的資料公布給業界看,讓業界「見賢思齊」,但長春一直婉拒。林書鴻笑說:「這是公司機密耶,」若因此得罪同業,他更不願意。

只是,同樣都是台灣石化業,為何多數都無法高值化,長春卻做得到呢?

從既有基礎往上延伸

首先,這應與創辦團隊對研發的堅持,非常有關。

多年來,林書鴻素有「台灣石化業愛迪生」的稱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便是由尿素與甲醛反應、經過兩年上千次合成反應,才調配出來的「防水尿素膠水」。

這項產品不但取代「澱粉糊」,成為公司獨門生意,更拉拔了1950年代的合板產業,幫台灣賺取不少外匯。

由於三位創辦人都是技術科系出身,使長春非常堅持技術自主權,許多產品都是自行開發,不假外求。

創業超過一甲子,林書鴻至今對研發工作還是親力親為,對於各種市場資訊、新品材質、應用趨勢等資料如數家珍,隨口便可背出許多精確數據。員工送上來的報表資料,他都會親自核對,檢查產品的化學程式有沒有寫錯。

其次,長春懂得運用既有基礎,逐步延伸產品的多角化。長春財務部副總經理蘇士光解釋,高值化必須從既有的基礎起步,繼續做成高品級的產品或開發新應用,才能事半功倍。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如主力產品之一的環氧樹脂,應用範圍便一路由早期的土木工程,逐漸提升到電子材料等級,如今廣泛用於IC半導體封裝及電路板,包括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都是公司的客戶。

目前,長春已有9種電子特化產品,明年還要發表鋰電池用的特殊銅箔材料。林書鴻也舉例,大連化工做的醋酸乙烯(VAM),不管是牆壁上的塗料或布希鞋(CROCS)用的發泡材,都有他們的產品,「所以技術上要有連帶關係,不然力量會不夠,」他提醒。

以實力打破大廠藩籬

然而,高值化的道路崎嶇難走,長春也曾有許多失敗經驗。即便有技術,也不一定可以打進市場,還有許多專利壁壘和供應鏈規則必須克服。

首先,高值化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 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人力、與經費,卻不一定能開花結果。 如穩坐全球第二大PVA廠地位後,長春便想順勢打進用於面板偏光板的PVA膜,更響應工業局的「顯示器材料自製率計畫」,希望打破長期被日商壟斷的局面。

從3年前開始,長春投入15個研發人力、花費超過10億元,但到現在還無法商業化,「只有送樣而已,客戶都還沒買,」林書鴻長嘆一口氣說,這個技術目前只有兩家日商有,全世界差不多都被這兩家寡占,一直做不贏他們,「我們想跟他們買技術,人家也不賣。」 再來,就算有技術,但想打進大廠壟斷的市場,也必須懂得迂迴、繞道前進,用合作取代對抗。

比方說,長春開發的半導體封裝材料,當年是日商「住友培科」的天下。林書鴻盤算,在商場上寧可多一個朋友,也不要多一個敵人。

因此在研發有成後,他便到日本登門拜訪,向住友開誠布公地說:「我們來談合作行嗎?不然我早晚會做出來的,」他分析,如果大家互相競爭,產品價格一定往下掉,搞到最後沒人賺錢,等於白忙一場,不如和氣生財。

經過他的說服,另外也來台見證到長春的技術實力,住友總算點頭,雙方一起合資成立台灣住友培科公司,負責台灣市場的生產與銷售。

未來,長春醞釀中的新技術,是打算用二氧化碳加焦炭製造出醋酸的「綠色化工」新法,目前已在中部工廠試做。假如成功,等於回收工廠的廢氣就可做出化工材料,還能幫忙減碳,一舉兩得。

「為了回收二氧化碳,這個工廠花了30幾億,算很大的冒險,但現在應該成功了,連日本都沒有此技術,」林書鴻得意地說。

如同一位學者說的:「關於高值化,台灣的模範生就是長春!」不管同業用什麼理由抗拒高值化,舉凡缺原料、沒資金、領導人太老、產業壁壘難以打破等,看到長春的成功經驗,大家都不該再有藉口。

長春掌門人林書鴻, 古樸作風如王永慶翻版

經過近3個小時的採訪,長春集團董事長林書鴻讓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覺得這位石化業的老先覺,和已過世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無論在工作哲學、生活風格、或個人價值觀方面,都相當神似。

已經高齡84歲的林書鴻,現在仍然保持每天工作10小時、每週上班6天半的習慣,只留下半天休息時間。

他的一天生活作息是這樣的。早上4點45分準時起床,先花20分鐘看NHK與CNN國際新聞。日據時代成長的他,相當精通日語,現在閱讀的專業書籍也都是日文書,英文更是苦練有成,跟老外溝通沒問題,「大概可以聽懂7、8成啦!」他笑說。

出門後,他6點與朋友約好見面,一起打羽毛球,或游泳700公尺,吃完早餐後準時8點半進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不管再怎麼忙,他最晚10點20分一定上床就寢。「我有在算(數羊)啦,大概6~7分鐘就可以睡著了。」

長年穩定的生活作息,並且維持運動的習慣,如今林書鴻依舊維持相當好的體態與精神,絲毫未顯老態。

介紹公司歷程時,看到自己年輕時的照片,林書鴻不禁大笑,「少年時,我可是有182.5公分高呢!現在老了,縮到剩179公分而已。」 為什麼說他像王永慶?因為雙方的儉樸生活和低調作風,簡直如出一轍。

這位掌管上千億營業額的大老闆,公司坐落在行天宮旁的一棟老舊大樓。辦公室用裝潢的是舊式塑膠皮沙發、老派的木板隔間、土黃色系的家具和書桌,讓人覺得彷彿置身1960~1970年代的古早味台灣。

現在整個辦公室裡最新的東西,大概是牆上那張新照片。那是去年底林書鴻一行人,招待荷蘭殼牌(SHELL)石油總經理到花蓮旅遊的合影。

沒大老闆架子,凡事自己來

即便身價與地位不斐,但這麼多年來,林書鴻不請祕書、沒有助理、更沒有司機,幾乎什麼事都自己來,這次採訪的行程,就是他自己回電跟記者敲時間,一點大老闆的架子都沒有。

而且直到現在,林書鴻還跟總經理(鄭信義)共用一間辦公室。平常自己開車上下班,除非要見高官或大客戶,否則也很少搭計程車,不少員工都有在捷運站碰到董事長的經驗。中午用餐的時候,附近巷子裡的麵攤,也常看得到林書鴻的身影。

即便到了週末,林書鴻也閒不下來,他習慣自己搭高鐵,一間間地巡視工廠。 長春財務部副總經理蘇士光透露,林書鴻習慣週六整天巡視中南部的工廠,週日上午則看新竹以北的工廠。「我不敢休息,每個禮拜一定要看工廠,為了工安啊!」林書鴻苦笑。 雖然生活儉樸,但林書鴻卻很捨得投資研發,曾為開發半導體特用化學品,決定砸數億元買分析儀器。

「現在分析的單位不是講百分之幾,也不是百萬分之一了,而是講兆分率(ppt,Parts Per Trillion),」他強調,即便設備再貴,但這種錢他絕對不會省。

說到底,林書鴻平日生活中唯一的小奢侈,就是愛吃堅果和花生類的小零嘴,辦公桌上還擺著一大桶花生糖,方便他隨時解饞。訪談中講到高興的時候,他還大方和我們分享這些他的「最愛」。

在這位低調老董的帶頭示範下,長春沒有大公司的凌人傲氣或浮誇作風,反而呈現一種濃厚的古樸風。 或許,這也是他們能長年專注研發的另一個原因吧!(高宜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