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雄並起的年代
近年在美國受推崇的印裔評論家(Fareed Zakaria)用了一個新名詞:「群雄並起」(The rise of the rest)。30年前哈佛傅高義曾看好過「日本第一」,麻省理工學院的梭魯十年前曾看好過歐盟。日本則在失落十年後一直欲振乏力;今年的地震、海嘯與核電失控,更是雪上加霜。
所謂「群雄」主要是指「金磚四國」,廣義說法也包括了南非、墨西哥、南韓、台灣、印尼等。在四塊金磚中,中印並列時,一是主角,一是副角。今天的大陸經濟,是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規模在興建公共建設、在調整產業結構,在提升人均所得。哈佛大學教授賽克斯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成功的故事。」
大陸已自信到不需要任何外人的稱讚。他們的領導人——從胡錦濤到溫家寶——比誰都清楚他們面對的嚴峻情勢。在聯合國、G20,他們都說過西方領袖從不敢以這樣坦率而嚴肅的話來批判自己。西方人想必會迷惑他們「威權」的坦率,而自由世界領袖在選票壓力下,永遠把責任指向別人。
(二)當近鄰變成合作伙伴
三年前馬英九被選上總統後,兩岸終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穩定。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民國初創,政府只能依靠遠方的美國講些公道話。此刻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台灣要加強關係的是近鄰。近鄰的大陸已變成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第一次回大陸是1988年,真如1950、1960年代的台灣。回到童年時代的上海與蘇州,看到了破落的滄桑,真有「相見不如不見」的沉痛!
充滿了奮鬥性格的台灣人、大陸人、香港人……,只要在大陸有機會(包括了改革、開放、鬆綁、解禁、自由化、國際化),他們就會有強烈的生命力,創造商機。但是公部門就必須立即調整法令與決策機制,使經濟活動在規範之內運作。但是,「政策」永遠趕不上「對策」,於是貪污、犯法、公害、汙染、貧富懸殊等等各種失控的現象出現。此刻必須要劍及履及,全面改革。從望遠鏡看大陸宏觀指標,令人稱讚;從顯微鏡下看官僚系統,卻百病叢生。面對這些難題,北京領導人已大聲地提出要建「和諧社會」,現在更要「包容性地發展」。
1978年時改革起步,西方資本主義救了中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救了西方資本主義。此刻美國與大陸已是禍福共享的難兄難弟。美國學者傅格森(Niall Ferguson)以Chimerica(China plus America)來形容當前他們面對的情勢:「中美合作,全球危機可以渡過;否則全球化將走向瓦解。」
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使台灣失去可貴的商機,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更製造了兩邊緊張。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使台灣三年來的關係大幅改善,並且簽訂ECFA,不僅減少了全球大震盪的衝擊,還獲得了對岸善意的回應。
馬總統10月18日在「黃金十年」最終篇中宣布:在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國會監督三前提之下,要思考未來十年「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這個充滿遠見的布局,展現了他從政以來不怕抹紅的勇敢決定。 台灣在軟實力上持續進步,才能自求多福;當大陸已變成全球衰退中的火車頭時,也要在軟實力的領域中力爭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