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鋼鐵城市應該是什麼樣子?少不了煙囪、少不了轟轟隆隆的機械聲,也少不了鋪天蓋地的塵煙?
但這對鋼城的揣想在安徽最富裕的城市——馬鞍山市,卻都完全落空。如果以具體的人的形象來比擬,鋼城應該是鐵錚錚的漢子。未料,馬鞍山市,竟然是嫵媚的江南女子。
成為鋼城,是因為十大鋼廠之一馬鞍山鋼鐵廠落腳此地,從1953年馬鋼開始設廠開始,鋼鐵業一直是馬鞍山最重要的命脈跟支柱。
以營業額排名,馬鋼目前是中國第七大、安徽省最大的企業。馬鋼曾經一度占馬鞍山整個GDP的80%。
在馬鞍山曾有「一家馬鋼拉動一個馬鞍山」的說法,近年已經降為35%左右,但影響力卻也不容小覷。
新建物須有42%綠地的鋼城
從歷史上來看,除對於馬鞍山經濟的影響之外,在1950年代那個鋼鐵產量就代表國力的年代,四面八方的青年均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前來煉鋼,馬鞍山因而成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
「半城鋼鐵半城詩,」是用來形容馬鞍山的名句,鋼鐵自然稱馬鋼,而詩便是指唐代詩仙李白。相傳李白終老於此,這裡有李白墓園,長江畔的采石磯據傳是其沈江撈月的地方,此地留有他50多首詩歌傳世。
了這樣美麗的傳說加持,自然為這個城市添色不少。走訪這些知名古蹟,即便歷史久遠,建物卻多為文革後修建,儘管古蹟不古,但處處飛簷綠林,依舊是賞心悅目,而當地的綠化卻不得不讓人佩服。
在馬鞍山市,可以說,最搶眼的就是「綠」。
道路兩旁皆立著行道樹,老樹黛綠,新樹翠綠,層層疊疊,這裡號稱「九山環一湖」九山是指周遭九座郊山,一湖是指當中的雨山湖,先天的景觀十分優越。
這個雨山湖風景區,綠樹碧水相映,將綠色伸向市區八條主幹道,組成了面積達218公頃的綠地景觀體系。而在後天上,馬鞍山市府十分重視綠化,植樹造林,疏通河道,淨化湖水,治理污染。市府規定,市內各項綠化工程建設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更要求新建建物,必須有42%的綠地覆蓋。
據稱,在馬鋼內,就算是一個處級的單位也有自己的「綠化隊」即使是在管道縱橫、熱氣騰騰的廠區,也讓鮮花與鋼花一起盛開。
這讓馬鞍山市的居住環境頗獲得各方的肯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所舉行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馬鞍山更被評為生活品質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2009年的《中國城市發展研究報告》中發布的60個中國城市發展代表名單上,馬鞍山是小城市發展代表的典型之一。
馬鞍山市更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綠化城市等的肯定。
水、陸、空發達 緊鄰長三角
柔與剛揉合成為馬鞍山市的兩大特質。在經濟上,馬鞍山市更是安徽省收入最高的城市,簡單地說馬鞍山具有「經濟屬江蘇,政治屬安徽」的特色。
2010年馬鞍山全市生產總值為人民幣760億元(約新台幣3365億元),較2009年同期增加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達人民幣2.29萬元,金額冠居安徽。
而論及馬鞍山的投資優勢,目前投資上最大亮點也就在區位:馬鞍山市緊鄰江蘇南京市,事實上,馬鞍山是最靠近南京的城市。
它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毗連,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 即將通車的城際鐵路更將兩地的交通時間縮短到20分鐘。而現在馬鞍山的公車IC卡甚至還可以與南京通用,可見二個城市間緊密的關係。
馬鞍山市長張曉麟便戲稱:「我們不少女官員,衣服都是上南京的新街口買的」,「從馬鞍山到南京祿口機場比南京還近,只有30多公里,機場是替我們修的。」
張曉麟不避諱地稱馬鞍山為「南京市的後花園」,市府效法蘇州、昆山的「後花園政策」,承接上海的轉移產業,以及利用上海為市場,藉勢崛起。
馬鞍山市在招商上標榜「有長三角的投資環境,又有中部的優惠政策」,張曉麟戲稱這叫做「南京的條件,安徽的成本」。
事實上,馬鞍山與長三角緊密連結,除了是經濟發展最大的本錢之外,同時它也扮演融入長三角大計畫的灘頭堡跟重要門戶。
馬鞍山另一大優勢就是交通地位,水陸空運皆發達,祿口國際機場緊鄰當地。張曉麟生動地說:「合肥飛台灣一週才兩班,從祿口到台灣天天有飛呢!」
而馬鞍山港是深水港,是少數可以停泊萬噸級貨輪港口,貨物可透過長江水運通往上海出口,成本也十分低廉。
平均來看,運往上海的水路成本,每噸只需22元,鐵路要60元,而公路更要高達160元,水運優勢使得當地發展條件如虎添翼。
安徽的原物料十分豐沛,「安徽是能源大省,能源不匱乏,我們有人、有煤又有電,條件優越,」張曉麟直白地說。
看來馬鞍山是台商下一步值得關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