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飯店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台灣人的履歷表,像台北W飯店就有30位從國外鮭魚返鄉的中高階台灣人,長住在加拿大19年的郭孟芳就是典型的案例。以下是郭孟芳的自述:
從基層最到該部門負責人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我就飛到加拿大多倫多修習第二個商學系學位,剛好看到另一個學校有旅館管理碩士班,當時這個科系在台灣相當少見,就算出國念,大多數也只能選擇康乃爾大學或瑞士的旅館管理學院,基於好奇心使然,就念了旅館管理碩士。
不過,當時所學的課程,並沒有對工作有實際幫助,直到開始工作,才對飯店業產生興趣,也瞭解到飯店是如此辛苦的行業。
我第一個工作是在多倫多希爾頓飯店擔任前台櫃檯人員,那是一間600間房的飯店,通常大多數時間,櫃檯只剩下兩個員工和一個經理,忙得不可開交,等待 Check in的客人,經常從櫃檯排隊到大門口,當時有很多從加勒比海來多倫多度假的客人,習慣用現金消費,在忙碌之餘,還得應付換錢的人潮。
有一次,結算時我發現少了600多美元,後來才想起來,原來有位客人沒有給美元,我就先給他加幣,我只能自己賠,將近一個月薪水的1∕3。
三年後,我轉任到多倫多艾美(Le Meridien)酒店擔任大廳前台的小主管,管理提行李、泊車、櫃檯人員,迎接VIP客人,因為那間飯店是多倫多最古老的飯店,吸引很多人來那邊拍電影,因此我還協助拍攝電影。
後來我轉調到宴會業務部,完全沒有經驗,先降助理職、減薪,從基層慢慢學習,最後成為該部門負責人。
過去,我從不覺得,台灣有所謂的國際飯店,即使掛上國際飯店品牌,我覺得還是相當本土化。直到兩年前,我回台灣度假時,老闆寫信告訴我,「你知道台北即將要開一家艾美酒店嗎?」這才讓我開始關注台灣市場。
台灣飯店近年開始真正國際化 現在台灣的飯店市場,跟我出國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以前久久才開一家飯店,幾乎都是那幾家在競爭,現在一夕之間冒出來好多家,光是喜達屋集團在台灣就有五個品牌,真的突飛猛進地發展。
台灣是自己的家鄉,我真的想把所學貢獻給這塊土地。 我在加拿大住了19年,不算短,也拿著加拿大護照進出各國,但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我在多倫多艾美待了10年,我想試試能爬到多高的職位。後來我覺得自己年紀老大不小,是該回家的時刻了。
當我去年開始認真考慮回台灣發展時,碰巧得知了W飯店在台北的開店計畫,對我自己來說,W飯店才是真正的國際飯店品牌,再加上我父母就住在信義計畫區,去上班只要十分鐘的路程,簡直太完美了。
現在我身邊有很多中高階同事,也是從國外回來,有的因為家庭關係,有的也是到了一定年紀,不想再流浪,當然大多是看準台灣飯店業未來的潛力,否則國外的薪資水準,絕對比台灣高,怎麼會想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