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六朝古都南京城,此刻正是一幅古人所謂的「煙花三月」之景。
在此節氣轉換之際,這裡正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論壇——「王道思想的當代意義」,邀請兩岸近百位學者專家,發表了32篇與王道有關的論文,做為中華文化貢獻給21世紀的重要軟實力。
發起研討會的,是最近才改名的「中華文化總會」(前身為國家文化總會),以及對岸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一起催了這場主題特殊、規模空前的論壇。
年初,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與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許嘉璐,兩人在桂林舉辦的第九屆「兩岸關係研討會」碰面,當下便決定催生王道論壇,經過三個多月的籌劃,總算成真。
大陸偏文史哲,台灣重實務
第一屆王道論壇邀請了來自文史哲、政治、企管經濟、社會、心理、勞資管理、語言訓詁等各領域的兩岸學者參加。除了學術界,還包括宗教界、企業界、中醫界、建築界等不同背景的專家。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朱小健認為,多元的參與背景,可以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王道,使每個人的見解與理論思考相印證,產生新收穫。不過,這次大陸方學者群,明顯偏重於文史哲領域,因此發表內容多環繞在王道思想的耙梳與理念辯證。除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學說考證,連佛家、道家觀念對王道精神的啟發,也在討論之列。
至於台灣方的內容,就比較偏重實務層面,從社福體系、經濟分析、勞資關係、人文教養、當代倫理觀、國際秩序等角度,一一解析王道文化如何套用於現代。
如國策顧問、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便以王永慶的台塑集團為例,闡釋「儒家文化中的企業精神」。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則以「王道文化與企業經營」,解釋王道對企業界的影響。
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發現,兩岸的王道觀存有差異,相同的是,彼此對弘揚中華文化的熱情。不同的則是,因兩岸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大陸有些學者擔心,這會不會回到封建保守的路子。但台灣並不存在這種憂慮,想把王道放到各種應用層面去。
儘管不少學者認為,王道只是古人的烏托邦政治理想,但大家都同意,對目前百病叢生、價值觀混亂的大陸社會,王道有實行的特殊意義。如代表陸方整合結論的山東大學副校長暨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陳炎即認為,王道可以針對現階段的大陸社會問題發揮很大作用,「中國現在的人口最多,也慢慢富起來,接下來就需要『教』的部分。」
誠如劉兆玄所說,21世紀需要的王道,不是統治之術、也不是搞復古運動,而是企圖以王道思想找出一條永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