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綠色企業現況報告」提出了一個令人悚聽的題目「亞洲國家會比美國更環保嗎?」在過去,一般人民的印象環保是社會責任,因此企業在賺錢以後,有餘力才去從事的社會公益行為。
環保不是企業的本職,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指出,賺錢是企業唯一的責任,不能賺錢的企業應該把資源讓給他人。亞洲國家的個人所得不如西方國家,更不如美國,企業規模與經營能力也遠不如西方國家,因此亞洲國家對環保議題的注重應該是不如西方國家,更不如世界龍頭的美國。
過去的事實也是如此,因此當「綠色企業現況報告」提出「亞洲會比美國更環保嗎?」一般讀者都很驚奇,亞洲國家真的會比美國更環保嗎?
「綠色企業現況報告」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數字證明亞洲國家比美國更環保,但是他們列出亞洲國家的中國大陸、南韓、日本的幾個企業,雄心萬丈要爭取世界頂尖綠色企業的投資計畫。
亞洲企業爭頂尖綠色企業地位
如所周知,很多綠色技術雖然是美國所研發出來,但是這些都不是國防武器或高精密度的高科技技術,因此他們不是祕密,很快就被中國大陸所模仿,複製,然後以低廉的勞動成本大量地製造,比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電池與電動汽車等在美國尚未普及但在大陸已開始量產,不久大陸不但可以大幅度地普及這些環保設備,並且可以銷售到其他國家,包括美國。
因此未來中國大陸不僅可以快速成為環保大國,也可以成為環保產品的出口大國,而不再是日用品如衣服、玩具、鞋子等廉價產品的出口國。
南韓的LG公司在2010年宣布以180億美元在未來10年減少40%碳足跡,並積極發展綠色產品。三星電子在2009年宣布投資8.6億美元發展綠色產品,並使其所有產品與經營場所都符合節能減碳的綠色建築,綠色工廠與綠色辦公室。
日本的松下電子在2010年公布了他們的「2012綠色轉型計畫」,三年計畫做好所有的基本設施,然後全力發展綠色產品,使他們在2018年可達成世界頂尖的綠色創意公司。日立電子公司在他們100週年紀念慶祝會上宣布,未來的100年將全力集中在發展綠色產品。
NEC則宣布在未來8年中,他們將投資11億美元發展綠色電池與智慧電網,成為世界綠色產品領先廠商。
其他如香港、新加坡的企業也有類似的計畫,而台灣的台達電子、友達與台積電都有大型的投資計畫,要把他們的企業打造成世界頂尖的綠色企業。
亞洲國家的大型企業紛紛投入大筆資金,快速地從傳統的企業轉型到綠色企業。
此一波轉型有其必要,因為這些國家絕大多數是採用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當大家排斥污染產品時,它們必須盡快綠化,生產各種綠色產品,以便能夠順利地輸往歐美國家,不致於被歐美國家假借環保的藉口限制亞洲產品之輸入,掩蓋其保護貿易的雙重標準。
提升競爭力 環保是利器
其實,不但亞洲國家的企業在努力綠化,大多數西方國家的企業也警覺到環保不再是賠錢的社會責任,而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工具,此所謂「從綠到金」的策略。比如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雖然被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經理人,但是他常與環保機構作對,認為環保會提升成本,但是自伊梅特(Jeff Immelt)接手奇異(GE)以後,便大力推動「環保夢幻計畫」(Ecomagination plan),他們所研發的GEnx飛機引擎為航空業者省下了數以千萬計的汽油與修理費。
沃爾瑪(Walmart)在早期是一家惡名昭彰的連鎖百貨,雖然他們的連鎖店遍及全球,價格也是最低廉的,但他們對勞工之苛刻舉世聞名。
然而,2005年以後,他們開始轉型為綠色企業,首先是所有包裝改用環保材料,繼而對車隊力行節能減碳,再來要求供應鏈共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其影響之大,使他們從惡名昭彰的惡僱主轉變成綠色企業的模範僱主、全球商管學院研究的對象。
其他國際公司在2010年也紛紛開始轉綠,比如寶僑便設立「永續發展遠景」計畫,規定其全球工廠內必須100%使用再生原料,生產零廢料的產品,絕對沒有任何垃圾需要運送到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並要求上下游的供應鏈達到相同標準。 其他同類的公司如卡夫食品(Kraft Foods),莊臣(SC Jonnson)與聯合利華(Unilever)也效法寶僑,以維持他們的競爭力與市場占有率。
2010年時,很多加工食品與日用品都發生了產品含毒的情況,比如含三氯沙的牙膏、洗碗精、溼紙巾、洗手乳、化妝品,這些貨品都會致癌。
於是這些企業紛紛祭出綠色企業的策略,重新設計綠色無毒產品,以確保品牌聲譽與顧客信任。
可口可樂等飲料公司亦宣布2010年起,所有瓶裝飲料的容器都改用有機塑料,如植物油、玉米澱粉、碗豆澱粉等非石化材料所製成的容器。 福特汽車亦宣布今後汽車內部的裝潢全部使用大豆類的泡棉,用來代替現有石化材料的泡棉。
凡此種種皆說明在過去兩年,大部分大公司已覺悟環保不再是賠錢的社會責任,而是他們開發新產品,因應顧客需求,避免政府規範,提升競爭力的最佳武器。
嘗試新產品 中小企業有其比較利益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缺乏規模經濟,不利於轉型為綠色企業,但現有研究指出,很多大型企業非常願意與小型企業合作研發綠色產品,因為小型企業雖然沒有大企業的規模經濟,但是他們非常有彈性,可以大膽嘗試一些新產品,在研發成功後再與大企業合作,由他們大量生產。
簡言之,台灣雖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但他們在轉型為綠色企業時,比其他國家更有彈性,更可以大膽研發一些綠色產品,是大型企業所不敢冒險的產品,為台灣的經濟開創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