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權力」這句話不曉得確切的出自何人之口;也不曉得源於何時何處,它所涵括的寓意正一日日在膨脹而增加重量。
在資訊時代的今天,只要一個人不能即時吸收新知,可能就會受傷、失敗而被社會淘汰。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把這句話改成:「知識即生存」了。
當大眾傳播媒體變成現代人的耳目時,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方向似乎就這麼註定:被資訊網路所牽引著。我們不自覺的開始用「傳播語言」來溝通;用「傳播表情」來示愛或記恨;用「傳播思想」來思考是非;用「傳播觀念」來取捨價值;用「傳播哲學」來判斷未來的方向。
知識變質
「知識」原本是人類經驗的結晶;但自從科技革命之後,它已經開始變質,成為一種類似電腦中的「軟體」一樣,可以用來解決許許多多不容易計算的方程式。慢慢的,我們吸收知識的方式,就變成以計算出結果為目的,能夠計算的就是好知識;不能的就是垃圾。「知識」就這麼淪為「資訊」,而非原先的「人性的經驗」。
這種脫離人本的走向,使資訊的累積,非但不能造就人類的幸福,甚至可能成為科技時代中最具殺傷力的「反文化」。
德國波昂大學的華格納教授(Friedrich Wagner)在「人類當前的基本課題--科際整合」一文中,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在檢討科技時代何以給人類世界帶來威脅的最終極原因時會發現,原來是由於知識脫離了信仰,研究脫離了人生,自然科學脫離了哲學。正因為整合的科學有了分裂,造成研究人員生活在象牙塔中,也造成研究工作罔顧了地球現況,脫離了現實然而,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迸裂的鴻溝越來越大的處境,並沒有被大眾傳播媒體認真的注意過。
價值判斷無從拿捏
幾十年來,人類的「新耳目」,只把有新聞性的資訊告知我們:新能源的取得、新導體的誕生、新行星的發現、新武器的研究、新內戰的觸發、新意識型態的萌生、新消費方式、新的食衣住行文化……,一切一切的資訊莫不著眼於「新的就是該學習、該擁有」的立足點上。而甚少把新資訊背後的意義透露出來,至於它究竟是好是壞的價值判斷準則是一點也無從拿捏了。
我們只見媒體多了一種英雄--「新趨勢」專家,他們專門在替我們打開莫須有的「新世界」之窗。然而,這些無孔不入的資訊,正成為一種強烈的腐蝕劑,它一天天的在溶解著人類一些最根本的內涵。比如說:人的思考力完全模式化、人的情感表達方式無不有意無意的在模仿媒體偶像、人的創造力開始走拜物傾向、人的競爭天性被導向以逃避或消滅對方的兩極化表現……。
這些後果,都源於我們太過於依賴資訊來處理生活;而一日日的喪失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溝通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正在喪失可貴的人性經驗,而把資訊經驗視為生存的要件。
把資訊經驗降溫
有沒有想過:當資訊成為嗎啡的一天,人要如何的活下去呀!我們應該有所覺醒,從資訊大海中浮升起來。並且對傳播媒體所宣洩的訊息,養成有所選擇、開始質疑的態度,並且查看它背後的導因、追尋它實在的意義。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資訊經驗的熱度降低,至少要降到和人性經驗同一體溫。如此,人才不會得高熱病,而導至瘋狂喪性呀!
(阮義忠為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