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是全球在震盪與重組之間拉出清晰分水嶺的一年。世界從VUCA走向更難以預測的BANI時代,地緣政治、關稅戰、能源轉型與科技競賽交錯,使風險不再單點爆發,而是彼此連動。同時,在AI資本支出狂潮推動下,從晶片、資料中心到電網的基礎建設全面升級,台灣雖站在供應鏈核心,卻也面臨電力、人才、折舊與產能布局的結構性挑戰。
總體經濟層面,各國都在尋找「高原期」後的新動能:AI仍是主軸,但增速放緩、成本墊高、紅色供應鏈壓力加劇,使台灣產業呈現冰火二重天;強者持續前進,弱者被迫重整。
然而,市場並非一片悲觀。《遠見》最新調查顯示,多數金融機構仍對2026投資環境抱持信心,台股挑戰三萬點並非空談。半導體、AI供應鏈與高階製造仍是資金主戰場。
在高度不確定的新年代,台灣需以韌性與調適力穿越亂流,看懂大趨勢,才有機會在下一輪全球重組中掌握主導權。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