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AI不只是科技浪潮,更是重構全球經濟與產業秩序的核心動力。從算力、能源到金融體系,一場橫跨科技與資本的深層變局,正逼近台灣的關鍵抉擇時刻。
2026的主旋律,除了AI,還是AI。從華爾街的資本支出計畫,到台灣科技廠的接單能見度,幾乎所有的重要投資決策都繞著AI打轉。
旅行時,手機鏡頭對準建築物,就能即時解說歷史脈絡,彷彿隨身導遊;廚房裡,菜鳥新手只要讓AI掃描冰箱,就能由私廚食譜系統指導烹飪步驟;更不用說,手機、筆電,甚至是隨身用品的軟體標配,都是各式AI。這些逐步成為我們的日常。
近期,工研院發表「2026十大趨勢」,涵蓋從科技基礎到產業應用的全方位創新動能,每一項都在提醒我們──世界的產業規則正在快速改寫。而從晶片、資料中心、電網、國防,到金融市場的「底層設施」,確實也都脫離不了AI。
AI資本支出引爆硬體升級競賽
因此,2026年,對台灣而言,是能不能在這波AI黃金十年的起飛階段,從變局走向「主動創局」的關鍵分水嶺。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